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瑜婷 《报林》2018,(1):25-26
当今,媒体融合大潮汹涌。怎么转,如何融,是行业报等传统媒体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测绘报》通过新闻传播理念、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努力探索新闻产品的'互联网+'之路,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形成了宣传质量不断提升、传播效果日益凸显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粤语童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展现了岭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凝聚了岭南人民的集体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粤语童谣的传唱度、影响力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传播模式陈旧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融媒体时代悄然而至,传播模式也须紧跟时代的变化.结合融媒体的特征和传播现状,粤语童谣在传播的内容、形式、载体方面均存在深化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林晓莺 《报林》2018,(2):40-41
本着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升铁路全媒体平台传播力的宗旨,《人民铁道》报社积极改革创新,适应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秉持'行业资源和内容生产是最大优势,深度融合与移动优先是最大潜质',整合媒体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提升新闻生产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陈显君 《报林》2022,(2):34-35
本文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新媒体编辑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民公安报社的新媒体实践以及其他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微信公众号案例,对如何提升微信公众号内容转发率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的生存之战中,融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的是生机也是危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不变法则。县级广播电视台是一个县最权威的媒体,很少县有报社的存在。这就要求县级权威媒体要考虑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编辑采写的突破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唯一的发展道路就是扩大自身实力,扩展传播渠道,最终使县级广播电视台成为最基层的融媒体大佬,保持住霸主地位。下面,我们就从新闻编辑采写的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着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22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是开启“云”报道模式的第三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快速更迭的融媒体传播时代,“云”报道是行业媒体做好全国两会报道的现实需求,而如何在其已形成常态的背景下进一步创新升级,则直接关乎媒体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本文通过观察中国气象报的探索实践,简析“云”报道常态化背景下行业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作为传播渠道,拥有更贴合当代受众接收偏好和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受众群庞大。短视频可以成为城市形象宣传和推广的有力推手。借助短视频的独特传播优势,东莞要挖掘出适合渠道传播的内容,提炼出东莞特色的城市符号资源,通过打造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多元短视频宣传格局、做好长期和短期议程设置、挖掘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传播元素和标志性城市场景、推广城市文化特色、建立过滤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等传播策略,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郭婷婷 《报林》2022,(2):81-8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对新闻编辑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融媒体发展现状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并提出新闻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几点建议,旨在推动提高新闻编辑的工作水平,加快传统媒体转型速度,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聂国春 《报林》2022,(2):29-30
消费关乎民生,各类媒体都将其作为重要报道内容。在融媒体时代,消费报道更是竞争激烈。作为专注消费引导与消费维权的专业媒体,中国消费者报如何突出自己的报道特色,实现更高的传播力?本文以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报的新媒体报道为例,从贴近百姓生活、强化维权报道、突出专业特色、善用新闻评论等方面,探讨消费报道专业媒体打造传播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泓 《报林》2022,(2):38-39
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行业媒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在融媒体时代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趋势下,行业媒体因其先天的“窄众”特性以及内容细分、市场深入、受众垂直等特点,如何立足垂直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资源、不断提升媒体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出发,提出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尝试从教师、学生、媒体和资源四个要素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实践研究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吴颖 《报林》2018,(2):45-47
近年来,新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格局。本文探讨了新媒体传播的几点鲜明特征,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介绍了几种新媒体文案标题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报林》2018,(2):19-20
2017年,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及全国巡讲活动。作为地方媒体的代表,从7月到12月,实践了整整半年,是我从业十几年来最独特的一次经历。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结识了一大批优秀同行,收获了深厚的友情,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的方向不明,到思路渐渐清晰,感触逐渐加深。如今回顾起来,感觉自己接受了一次从传播理论到职业精神的历练和洗礼。我从传播的三个角度,浅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自2011年以来,慈善文化在微博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启蒙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并成功培育了众多微博慈善项目,如"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爱心衣橱"、"顺风车"、"暖流计划"等。尽管当下有不少人质疑微博活跃度下降,认为微信将很快取代微博。但事实上,微博公共、开放以及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媒体属性较之微信更加鲜明。微信由于其圈内好友的私密分享和传播的相对封闭性,在重要议题的扩散性传播方面明显不如微博。微博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及舆论阵地的核心地位并未改变。当下,中国慈善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全民慈善意识还需启蒙,现代慈善理念、技术、方法等均需要普及,而微博仍是目前慈善  相似文献   

15.
张丽霞 《报林》2022,(2):54-55
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融媒体时代,社会工作新闻传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创新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策略,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充分结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新媒体的广受众、快速度,实现社会工作新闻的高效传播,讲好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故事,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阅读媒介逐渐发生变化,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阅读具有阅读时间短、信息量大、信息复杂性相对较小等特征。对在校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阅读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阅读不一定带来知识碎片化,大学生也并没有盲目相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社会交往功能相对有限,社会互动中传播信息的认同感、代入感并不明显,但重要他者传播的信息会提高信息本身的可信度,热点信息也极容易带来社会共鸣感。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音乐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平台,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从目前来看,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传播载体产业化不完善、传播渠道狭窄等方面,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积极探索解决路径。总结、分析黄河音乐文化,基于当前遇到的问题,探索继承和创新黄河音乐文化的路径,提出创新传播媒介、推动融媒体交互、强化品牌意识等措施,旨在为类似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抓住机遇,紧跟融媒体深度融合步伐。该文基于对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的思考,结合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学现状,抓住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的新机遇,提出增强国内高校“双创”人力素质路径的新认识,对国内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思维、创业传播双基地构建、教学国际交流合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汪洁 《报林》2018,(1):17-18
'明知山无路,偏向山上行'是'悬崖村'报道团队的领军人物、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为系列报道的开篇起的标题,这句话也代表了整个团队给自己认定的职责和使命。选择'悬崖村'(实际上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为了传播方便,以下都称'悬崖村')源于2015年11月的一次内部选题策划会。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软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既体现在大学生意识、行为的层面,也体现在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层面.以自媒体为导向开展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为其教育的有效性实施拓宽了路径,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不足的问题.对此,立足于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实施的重要性,从自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两个维度,分析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实现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