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曲民歌     
小木 《山西老年》2012,(10):53-53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古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扛长工的“走西口”生活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法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河曲县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相似文献   

2.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3.
桂林民歌传承人秦国明的人生旅程与他对民歌的情感相依,自觉创作民歌、传承民歌是他对"歌之情感"的另类表达。"歌是命来命是歌",秦国明把自己对山歌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其原真的"自我"情感是自身传承和传播民歌的内生动力。秦国明情感的流变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秦国明人生旅程中的"社会人"情感的变化正反映了桂林民歌的历史传承和桂北的社会进程。"自我"微观情感与"社会人"宏观情感共同构筑了人的情感世界,激发了人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连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陇南民歌方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大且差异性特征明显.陇南民歌与方言有着天然而深刻的熔融关系、依存关系、互证关系.陇南民歌方言的表达特色表现在:具有特殊地域的乡土情感和生活气息,声调关联基础曲调具有独特表现力,大胆表意显示了泼辣直白、妙趣横生的审美旨趣.陇南民歌方言显现出重在创设情境、丰富感情色彩、塑造民歌形象、协和韵律速度的艺术功效.方言是陇南民歌的"底座",在根本上体现着歌诗的魅力;民歌是陇南方言流传、辐射的翅膀.正是二者的互动互证,从根本上丰富了人文陇南的重要内涵.在历史演进中,陇南民歌方言也深刻地影响着周边民歌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在非遗开发保护视野下,对其表达特色与艺术功效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维系数千年的民歌,其原生态环境渐被打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现生态民歌环境正在形成。现生态民歌环境改变了民歌数千年来自存自卫、听天由命的发展势态,呈现出民歌在生成、创作、表达、传承、目的等形态上的新气质。从原生态到现生态,抓住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开放维新,勤奋不违时约,是民歌可持续传承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6.
口耳相传的汉水流域民歌以其婉转的曲调、朴实的情思、贴切的比拟为人乐道.汉水流域民歌的题材、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手法等方面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契合点.发掘汉水流域流传民歌的美学内涵,以弘扬陕南民歌特色,促进其更广泛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语言结构方式的自然淳朴本色、歌曲内容的真实情感体验、音声表达的悲怆苦涩质感,构成了陕北民歌语言的美学内核,这实则征示着陕北民歌乃是一种面对纵横沟壑一泄胸中块垒的艺术化了的生活仪式。基于此,陕北民歌的根本保护之途,乃是回归其存活的载体里,按民间文化发展规律回复其与社会日常生活"互渗性"的审美表达机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与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方式与审美观点紧密相联。蒙古族民歌中表达了把骏马作为美的象征、视白色和青色为高贵、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崇尚勇敢有力的英雄好汉、以朝西方向和西南面为尊贵等方面的主题,它反映了蒙古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忠实写实的杜诗中,十分清楚反映了成都杜甫草堂所在环境特征。通过诗中分析研究,可见当时杜甫故居位于浣花溪一个河曲的凸岸部位,其后来扩建部分又延展至凹岸部位。这个河曲形态和常见的简单河曲略有不同。其中轴线沿南北向伸展,部分又有近东西向偏移,造成局部河身的东西向小幅度弯曲,河心尚有沙洲,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不规则河曲。当时水量较大,可容“东吴万里船”。空气洁净度较高,可以清楚远望西山。总的评价是一个环境条件良好的居家处所。  相似文献   

11.
论河南民歌歌词特点与衬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民歌的歌词在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沿袭和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发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体裁和形式。河南民歌中的衬词按字词长短可分为衬字、衬词和衬句三类,按词性可分为语气助词类、象声拟声类、指代称谓类和表意性衬词,按应用形式可分为首衬和习惯性用语衬词、间衬、尾衬和衬词段。衬词结合独特的河南地方方言和词曲音调,表达了特定的情绪和氛围,丰富了河南民歌的内涵,进一步体现了河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传统民歌是纳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贯穿于纳西族人生的各个阶段,除了表达情感、满足娱乐与审美的作用外,还具有很多实际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纳西族传统民歌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正发生着重大变迁,这些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方面,对传统民歌的传承模式也有动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纳西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13.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 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 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谐音双关语的概念、种类、使用规律,比喻手法的分类和使用规律,顶真手法在《西洲 曲 > 中的体现,夸张手法在《华山畿 > 中的体现等,并综合阐述了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公益广告和科尔沁民歌的内容、形式、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思想、艺术、教育、社会、伦理五点共性,并表达具备上述五点共性的公益广告和科尔沁民歌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突显的转型时期传播和宣传新型意识形态和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最佳载体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沈嘉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京族民歌,是以温柔、圆润、脆嫩为特色,以和顺、轻飘、甜美为基调,在演唱京族民歌时,时常先加点韵白,用娇嫩的音色来表达韵白,把声调提高到假声的位置来说话。说话的腔调如婉如袅,细腻而娇脆的话音,一开口就要点中音腔的位...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安徽六安地区大别山民歌独有的艺术特征,指出其艺术特征是经典传说的衍变和本地风俗的展现,具有情感表达载体、历史承载工具和寄托美好憧憬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认识——以冯梦龙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中后期民歌再度兴盛,引起文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序跋、笔记、评点中对民歌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他们将民歌与《诗经》中的《国风》相提并论,将民歌与文人诗文、戏曲进行比较,以提高民歌的地位。他们从方言和曲调两方面论述了民歌的地域特色,高度评价民歌的情真语直的特点,充分肯定民歌朴实、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