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了诸多问题,但本质原因还在于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匹配。大学生如何实现体面就业?这是作为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调整政府和企业职能,改变毕业生就业心态是解决大学生体面就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付姝兰 《职业》2013,(18):57-59
公共就业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以及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是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构建服务型、民生型政府、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何红梅 《职业》2011,(11):35-35
一、更新就业观念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依然不乏"有业不就"的现象,且还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这就加剧了就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激化了高职生的就业矛盾。因此,更新就业观念是解决学生和家长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关系以及缓解就业矛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李欣 《职业》2023,(24):28-32
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技工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一些问题。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本文就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职女生就业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上升到政府和全社会层面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高职女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高职女生就业困难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目的是为了改善高职女生的就业现状,化解女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仅依靠政府应急政策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上来求解。政府应该充分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增长型经济复苏,并从制度上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要增强责任意识,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的原则;大学生则应增强主体意识,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突围。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昌。本文在指出政府干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偏差及其原因,提出了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应有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物质生活提高的前提下,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面对压力竞争显现的“内卷化”的自我保护。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相差甚远,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9.
《职业》2012,(28):4-9
近年来,我国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至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每年参加各种类型培训的超过1.5亿人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在我国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的情况下,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中西部地区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中部地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增长9%,西部地区增速达到14%。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更多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型增加收入的现实,包含着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凸显了我国促进就业工作取得的不平凡工作成就。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政府都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为使读者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和促进就业工作相关情况,《职业》杂志记者近期走访了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同志。  相似文献   

10.
纪东富  黄志萍 《现代妇女》2014,(12):158-159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社会而言,就业不仅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且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素质,进而缓解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最终达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效果。就个人而言,就业增加了个人收入,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求,人们在就业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内涵。因此,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亘古不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出发,指出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持续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经济发展为全球化经济,面向大众的稳定的劳动就业时代已经逐渐结束,中国就业格局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不稳定为特征的就业形式之一——灵活就业应运而生了。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模式成为解决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张雪晖  马海忠 《职业》2011,(16):63-63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对策,观点很多。有人说是政府的问题,呼吁要适应形势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和体制;有人说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在未来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对重压的同时,也存在新的机遇:第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有助于每年增加新的就业岗位;第二,全社会正在建立一个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第三,政府正在进一步制定与完善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社会政策;第四,政府和社会正在培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趋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蔡金君 《职业》2017,(9):51-53
本文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近几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就业质量跟踪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方式、空间、时间三方面构建了就业延伸服务多元化体系,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缓解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张欣  余晓辉 《职业》2014,(13):72-7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把就业摆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另一方面说明提高就业质量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经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未来我国就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结构性招工难"的矛盾放大、高校毕业生和大龄失业人群等就业难的问题加剧、就业区域转移的态势迟滞、劳资矛盾与纠纷增多。今后几年,应紧紧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及时调整政策关注点和实施手段,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杨娜 《职业》2015,(25):24-25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尊严的一个途径。促进就业,为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是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北京市昌平区已经进入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很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结束了农耕时代,开始了新生活。其中大部分人员学历不高、不具备专业技能、就业愿望不强烈,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字     
《职业》2014,(13):40-41
1000万人就业目标 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000万人,比多年来保持的目标增加了100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这表明了政府对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旭平 《职业时空》2008,4(10):161-16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八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贫困生、女生和“差生”这三个群体更是存在着就业压力大、就业成功率低、就业矛盾突出等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顺利就业、就好业,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