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省大余县左拔乡云山花卉苗圃场曹海龙独具慧眼开发新型观赏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虎舌红,在1.8亩种植面积上,1999年创纯利10.4万元.……  相似文献   

2.
昆仑神话中的虎文化符号和西南彝语支民族中的虎崇拜,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的虎崇拜。作为男性的野蛮人酋长和巫师的西王母之虎齿、山神和帝都守护神陆吾的状虎和虎爪,与西南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创世神虎、山神虎、象征男性祖先的虎及各种习俗中的虎文化,其文化意蕴是男性话语背景下对强大力量的崇拜。虎是神秘强大力量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彰显男性力量的符号。虎崇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作为神秘强大力量代表和男性符号的深层意蕴却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中的虎信仰,表现了汉代生活中的虎患和人们搏杀虎的勇敢精神;汉代人在精神生活中对远古的母系部族的历史回忆:虎与龙、牛、猪、鸟儿和玄武相戏图像,实际上就是来自于母系部族的女子和来自于父系部族的男子的婚配结合的图像仪式,其寓意则是新生或再生.同时,虎象征西方,也象征着西方的天空和星宿.汉代崇虎,从知识探索上至多是进行了物理的观察,而在信仰探索上却得到了矛盾的加强和深化:虎既属于祥瑞,若是执政者行使仁政,即可得到虎的威信;虎又有危害,若是执政者行使仁政,即可以感化恶虎,使其远离人们.  相似文献   

4.
24 虎节     
《中文信息》2007,(12):48-48
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崇。虎舞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5.
石钟扬  陈协 《江淮论坛》2006,(6):162-167
潘金莲被视为“虎中美女”,武大则是“纸虎儿”。“虎中美女”加人间真虎西门庆为何曾在“纸虎儿”前退避三舍呢?这得从封建婚姻制度上去找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代小说屡述小兽驱虎、杀虎的故事。唐宋元明人笔下已写到小兽食虎,以假虎烘衬真虎之威,往往以“大兽”(虎豹熊象)为参照,突出小兽(狮子)的某种独特之处。值得关注的不是古已有之,而是母题所昭示的那缕缕引人入胜的“异国风光”。远国贡兽,被认为是外夷借此向中原示威挑战,明代则被表现为向中原王朝称服。《聊斋志异》以此突出“虎”在“小兽”面前的懦弱,是蒲松龄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7.
岩画是古代先民描绘或凿刻于山岩之上的图像和符号.阴山地区的岩画是中国古代北方狩猎民族创造的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内容、题材多种多样,其中对虎的刻画更具特点.在阴山虎岩画与中国北方草原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虎纹饰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解决阴山虎岩画的断代问题.阴山虎岩画创作的意义与动机也是岩画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南方的巴、虎方和荆楚,三者间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名族称上是否有相通之处,过去文献多付诸阙如,颇难稽考其详。朱俊明同志在《古荆为巴说》中认为,荆楚不同族,荆应当是虎即虎方,而虎方是巴,故荆应为巴。这个问题的提出,作为一种探索无疑有益,然而于殷周问史迹却未必能够相合。殷周之际的巴、虎方和荆楚,固属“小国寡民”,作用和影响或不至于很大,但其间的关系却涉及到先秦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因而有必要对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福建虎患严重,所涉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均远超前代。虎患严峻,其根源并不仅仅是人口膨胀所造成的山区开垦,更与区域经济国际化有关,尤其是近代开埠之后,茶叶、林业贸易的兴盛,导致生态急剧恶化,虎患骤增。从时空分布来看,明初虎患尚少,弘治之后,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连连,虎患开始增多,而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不恰当的行政举措,更使猛虎肆意荼毒,因此应从多元角度看待虎患,不能简而概之。在猛虎威胁下、民众或笃信伏虎神、或练拳防身、或专职猎杀,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新巴尔虎是与陈巴尔虎相对而言的。新巴尔虎与陈巴尔虎同出一源,通称“巴尔虎”。“巴尔虎”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史籍上早就有记载。《蒙古秘史》中称之为“巴尔浑”,《史集》上称之为“巴儿古惕”,《元史》等称之为“八儿胡”或“八儿忽”。 历史上,人们曾因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巴尔虎蒙古人居于多数,故而将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地区亦称为“巴尔虎地区”。受此影响,至今人们仍习惯将呼伦贝尔草原称为“巴尔虎草原”。而“新巴尔虎地区”或“新巴尔虎草原”,则是具体指新巴尔虎蒙古人驻牧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  相似文献   

11.
唐志怪小说中,有很多人虎之间互化的变形母题,人化虎的变形母题中出现了较多的"披虎皮化虎"的变形模式,"皮"成为人化虎的"道具",这是由于唐人图腾信仰观念的淡化,认为变形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完成。而虎化人的变形则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度,字皙子,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卒于一九三二年,年五十八岁。因生于虎年,故自称虎公,晚年亦自称虎头陀、虎禅师。杨度的前半生是在军阀、官僚、政客生涯中度过的,确实做过不少坏事。特别是一九一五年,与一批反动政客一起组织“筹安会”并任会长,为袁世凯复辟称帝鸣锣开道。由于帝制活动的失败以及稍后张勋复辟的垮  相似文献   

13.
广大爱好收藏生肖戳的集邮迷又该寻觅虎年的“虎”字邮戳了。笔者手头搜集了一些省、市的“虎”字戳邮电局(所)和邮政编码,供大家选择。这些“虎”字邮戳的邮电局(所)都办理邮政各项业务,可去函  相似文献   

14.
在昆曲传统剧目中 ,《山门》是一出相当流行的折子戏。它出自清初剧作家丘园的传奇《虎囊弹》。自清末以来 ,戏曲研究者几乎都认为《虎囊弹》全本无传 ,仅存一出。据考证 ,《虎囊弹》全本虽已失传 ,却也并非只有一出“山门”留存 ,共有两出“寄生”在残本《忠义璇图》中 ,如果把作过增改的“旧有”单出算上 ,就共有六出来自《虎囊弹》。  相似文献   

15.
按出虎水,源于金源之地,环绕海古旧土,是女真民族的摇篮。清澈的按出虎水不仅培育了女真族慓悍的习性,而且也滋润了女真族独特的森林文化。本文将对按出虎水侧女真的活动和女真文化,从几个侧面做一简述,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前辈和专家不吝教正。 1 按出虎水(今为阿什河),源于今哈尔滨东南阿城县东,流经阿城注入松花江,全长约150公里。按出虎,其意为“金”。《金史·地理志》:“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由于按出虎水流域为金源之地,把按出虎一词译名“金”,定为国号。《三朝北盟会编》云,吴乞卖等皆以杨朴之言,推尊阿骨打为皇帝,“号阿赤阻,女真  相似文献   

16.
诗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首诗写贾元春。“虎兕相逢” ,续者论者颇多歧义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续作者高鹗以为指年月。他在续书第九十回说 :  相似文献   

17.
正犯法     
<正> 一金圣叹指出,同样一个题目,(《水浒》能够。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并把这称之为“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等。他在内文的评点中,还具体地指出这些相似的情节如何被描写得“犯而不犯”的道理。先说打虎。金圣叹指出,《水浒》“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其搏人,写虎搏人又能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苛政猛于虎”的高频使用以及习语类推的作用,仿拟构式“XP猛于虎”得以生成,并重新分析为“XP|猛子虎”.“猛于虎”语义泛化成性质形容词,压制了“XP”的语义特征,“XP”必须是具有量性特征的名词或动词.“XP”转喻与之相关的整体和部分,具有转喻性,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仿拟构式“XP猛于虎”的构式义是:主观评判“XP”的某属性具有极性程度义.“XP猛于虎”通过主观评价“XP”的属性特征,实现了语言的语篇元功能.源型构式的高频使用、意象图式在语言的投射以及语言模因的移植作用下,仿拟构式“XP猛于虎”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以及其所依据中国唐代的传奇小说《人虎传》两文学作品受到前代文学怎样的影响,首先从宋朝初期编纂的《太平御览》入手,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其次在对《山月记》和《人虎传》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明在两作品中对于唐前虎的变身谈中的要素的继承情况。从变身原因和变身前后的状态来看,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晋以后的虎变身谈的影响。中岛敦的《山月记》中虽然可见《人虎传》对其的直接影响,但从变身原因及变身前后状态的角度来看,其受到中国唐前虎的变身谈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由于韩国古代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及"虎溪三笑"典故在韩国古代的不断流播,"虎溪三笑图"及其题画诗借由苏轼在高丽末期登陆韩国,并在其文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丽末朝鲜朝初期的很多文人都争相创作"虎溪三笑"题画诗,其高峰期的代表人物是徐居正。韩国古代的"虎溪三笑图"题画诗表现出了其文人亲山近水的隐逸情怀,崇儒尚佛的思想特征,同时又掺杂着他们对于祖国山水及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