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凤娟     
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日语初级教学中教授句型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句型教学中探索创造语言环境和提高学生日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属于语用学领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日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非常发达的语言,就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日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在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日语交际,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从而有必要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日语教学中去,让学生掌握日语交际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非 《现代交际》2011,(12):232+231-232,231
在现有的日语教学环节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词义和语法的解释、句型的演练、笔试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语境、语用等问题,这就很容易造成语言脱离其母体环境,即语言的文化环境,从而导致学生在输入环节上,即听、说,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出现信息接收偏差,输出环节上,说、写内容和方式不得体表达。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使得语言交际得不到顺利完成。在实际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上,应着眼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这就要求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要认识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尽量还原语言文化环境,更多的融入文化因素,进行多元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李国花 《现代交际》2011,(3):213+212-213,212
本文旨在探讨日语教学中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般要求提供保障。并探讨设立一种较易操作的日语口语测试模式,以检测和评估学生的口语水平与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跨文化教育理念在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首先对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出论述,然后就此提出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中开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思金 《职业时空》2010,(1):110-111
应用型本科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使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高层次日语专门人才。交际教学法作为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以交际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应用型本科日语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采用交际教学法,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日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二外日语的学习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既是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体验日本文化的过程。二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应引起授课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下的日本文化导入为切入点,探讨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却存在着诸多文化差异。二外日语作为国内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承担着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深刻思考日本文化导入对二外日语课堂的作用,深入研究日本文化导入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增强课堂效果,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意愿交流中与语言表达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鉴于日本文化中非言语肢体行为特色鲜明,有计划地将非言语交际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日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将言语教学与非言语行为培养有机结合,是提高日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视角出发,针对日本动漫画对日语专业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笔者的建议。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对日本动漫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在学习中,将动漫画作品融入日语课程中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动漫画作品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动漫画作品当中日语使用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日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日语的交际功能日益凸显,高职院校是培养日语人才的主要场所,在日语教学中,高职教师要运用交际教学法,努力提高高职学生日语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日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卜庆立 《现代交际》2014,(5):174-175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不少日语专业学生在词汇、文法、阅读等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原因,探讨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米京晶 《职业》2012,(18):156-158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语言不能局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立足于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许晓珍 《现代交际》2014,(9):156-156
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英语口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等特点培养其综合语言能力。本文从交际能力理论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堂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最终达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15.
刘巍 《现代交际》2010,(4):197-199
商务汉语是应用于商务背景下进行商务交际的专门用途汉语。商务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外国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用汉语成功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加强学生汉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商务汉语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则是将所学得知识和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内化作用,用正确的句子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如果表达得既流利又正确,就说明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从而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上应侧重培养学生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为他们发展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冉光 《现代妇女》2014,(7):280-28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日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国际交流中的第二大外国语言,在教育、科学、技术以及其他领域中地位越来越突出,通过日语进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日语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对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能阅读一般文献、进行简单的对话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社会上各级各类的日语口语培训班层出不穷,可见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现在日语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在专业日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日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并在整体语言教学模式中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其意义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日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只为让学生通过考试、拿到文凭、顺利毕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各项工作。日语作为日本的语言,它和日本文化紧密相连,它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表达特点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日本文化的特质。在日语教学中,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导入日本文化,可以增进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日语语言的认识、提高日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王莉收 《现代交际》2012,(9):170-171
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普遍意识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语言习得的主要目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迫切成为培养语言人才的重中之重。作为语言的基础元素,词汇的掌握和理解直接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词汇的匮乏使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困扰高校口语教学的一个难题。因此,鉴于词汇与口语教学的密切联系,本文探讨了英语口语教学中词汇的常用教学方法及对英语口语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交际法,又称为"意念法"或"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会使用语言。听说又是交际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语言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说"也是排在了"读""写"的前面,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以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为切入点,初探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