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成功地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真正理解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并从精神小康的内涵出发,认识到精神小康与物质小康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因此,物质生活条件、和谐人际关系、政治文明、社会公共事业、生态文明等构成了精神小康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正是为了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主观生活质量作为建设精神小康的出发点和最终评析标准,是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农村奔小康的评价预测与对策林筱文一、小康的概念小康是指一种社会生活阶段或社会发展状态。辞海解释为“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机体中。艺术在社会机体中有其特殊的位置。 汉语“社会”一词乃“社”与“会”的合成。在我国古籍中,“社”一般指用来祭神的地方,“会”即指集会。当代社会学界对“社会”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这里把“社会”理解为人类的群体组建起来的生存空间。所谓“社会机体”也就是这一生存空间诸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从心物关系看,社会机体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组织关系看,社会机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是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一在现实生活中 ,“小康”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 ,其涵义有二 :其一 ,指人们的生活已不愁温饱 ,较为宽裕 ,可安然度日 (《辞海》即如是解释 )。其二 ,指社会发展是分阶段的。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 ,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之治” ,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们已突破家庭的局限 ,“天下为公” ,大家过着同样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进入“大同之治”之前的阶段为“小康之治” ,在这一阶段 ,人们还受家庭的限制 ,“天下为家” ,即人们仅顾小家的幸福 ,得用法纪、制度约束自己 ,维持秩序。二把“小康”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是…  相似文献   

5.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们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讫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的释意是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后来.邓小平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再后来有了具体指标的小康标准。  相似文献   

6.
《马桥词典》是一部非常富有象征意蕴的小说 ,它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语言与存在等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词”与“词典”两个意象来类比 ,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词典” ,但同时又是社会生活 (词典 )中的一个“词” ;另一方面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词典” ,而同时又是个人人生这部“词典”中的一个词。“词”与“词典”的本体是共同的 ,即语言。人类生活于语言之中 ,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特征 ,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语言”当做存在本身。而语言的多义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往往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向。但语言和存在终究根本上是两回事。“社会生活”是指现在 ,“历史”是指“过去的生活” ,同样 ,人们所谓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种语言 ,而非存在。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公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该计划的课程设置表中,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定课时的必修课。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界说,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  相似文献   

8.
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的目标,以“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和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它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等诸要素。“和谐”理念的加入,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中单纯以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作为社会基本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奔“小康”到建设“和谐社会”,内在地蕴含了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成熟与飞跃。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所提出的新对策、新目标、新方法和新要求。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尝试,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就此谈点认识。一、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中的现实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对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小康”概念的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要在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中来理解“小康”及“小康社会”的概念,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的中国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中国小康社会田杨林孔夫子,对“小康社会”有过描述,康有为先生,也对“小康”有过阐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要达到小康水平。历史上的小康是指什么?现代的小康又如何理解?到本世纪末,中国真的能达到小康水平吗?实...  相似文献   

13.
“文明”一词,似乎人们都能够理解它,并能对它的含义略说出一二,然而在国内外出版的许多辞书中,对其含义的解释却不尽同,甚至差异很大。 1961年法国出版的《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例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集体生活或  相似文献   

14.
“美国梦”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美国梦”的内涵,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尽管说法不一,但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美国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实际上是一种梦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百科瞭望     
小康一词是怎样提出的 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出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指它的描绘真相、抒写真情、揭示真理,更高、更尖锐、更集中、更突出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这种品质而言。历代美学家们也都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这更完美的“自然”,既不再属于自然,说是特殊的思维形式,又该怎样去理解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一个文艺学说的形成——从“境界”到“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绿色生活”是指从本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改变以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是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体现。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信息,它引导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小康     
农村小康文/唐平历史上,“。1、康”一词源于《礼记》,是与“大同”比较而言的一种生活比较段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以后,小康概念不断...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说起“小康”一词可谓众人皆知,因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距2020年渐行渐近,我们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如同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小康”标准.本文仅从统计角度,用可量化的指标给大家描述一下小康社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何谓小康社会 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民劳篇,篇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日子安定,差不多就达到小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