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既源于毛泽东,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对如何建设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了初步的探索,还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和研究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一、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思想内涵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进行一段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刘少奇认为,还不能马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对于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他成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之一。刘少奇根据过渡时期经济的历史特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想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其荣 《云梦学刊》2010,31(4):42-45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是五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应巩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不要过早消灭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四清”运动问题上,当时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位领袖人物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刘少奇认为应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割除封建主义尾巴,允许发展资本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毛泽东则过早地否定了新民主主义,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以阶级斗争为纲,与资产阶级进行残酷的斗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四清"运动问题上,当时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位领袖人物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刘少奇认为应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割除封建主义尾巴,允许发展资本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毛泽东则过早地否定了新民主主义,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以阶级斗争为纲,与资产阶级进行残酷的斗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翔莲 《江汉论坛》2003,3(12):15-17
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改革思想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根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想动因;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是其改革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是其改革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改革思想也是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刘少奇经济模式改革思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刘少奇的认识曾发生较大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政治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拟对刘少奇这一时期的认识变化及其重要理论观点作一个初步探讨。一、对我国过渡时期的再认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将首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已形成的共识,建国前夕这一共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建国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1951年3月刘少奇在为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起草的《共产党员标准的八…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这就是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虽然后来这一构想在党内被当作“右倾观点”加以批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蔑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纲领,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多年实践表明,这一构想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该重新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伴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从对生产力社会性的认识,利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容、形式等方面,实现了对刘少奇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两制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叙述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问题上的重大分歧。总结和探讨了新民主主义制度最终被放弃的深刻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