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立脚点和基本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过程。从这一论述所阐明的原则及其结论看,毛泽东的《实践论》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挥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生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大的理论发挥。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它首次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化的活动,认为人的这种实践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从而使人能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界其他东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反映了社会主体的现实追求,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过,笔者认为,实践本体论的主张是值得商榷的。在社会主体的层面上,确有一个事物的主体统一性问题。但主张物质本体论和主张实践本体论的双方,似乎都忽略了事物统一性的多层次问题。认识事物统一性的层次性,对于我们加深主体能动性的某些特点的理解,更科学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揭示实践本体论的误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研究什么的?我们看到、听到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答案似乎已成定论。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看作只研究和解决人的认识性质、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手段、认识过程、认识源泉以及认识如何达到真理等问题。我认为,这种观点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5.
存在论在探求事物何以存在的过程中,发现人类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即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在后者中出现了事物存在的基础--世界.这种探讨事物存在方式的哲学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实践的过程及其对人类的效果,而存在论美学则强调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存在论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本章的中心: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阐明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总的看法。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的最根本观点。哲学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回答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发展变化的?人们能不能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一方面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前提和基础,实践是第一性的;但另一方面又说,实践是受认识、理论、观念指导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里,实践成了在一定观念、思想指导下的活动,它不是第一性的,而是派生物了。如此表述,有可能导致逻辑混乱和哲学上的二元论。于是,这些同志就主张:只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不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对此主张,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仍在认为,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简称为“总和绝对真理”)。如某权威教科书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或早或晚地转化为主体思想的内容”。为何有此绝对真理?教科书又都坚持这样的理由: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认识尽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这就是思维的无限性;然而,每一  相似文献   

11.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不存在超历史的、囊括所有哲学的统一的哲学定义,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就是否定现存事物、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世界观的学问,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方法论的学问。其实,严格说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广义的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具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作为认识世界活动的求真求善求美方法、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社会实践方法、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承转中介方法以及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夏凡 《人文杂志》2006,(2):19-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又是什么本体论?对于前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属于本体论哲学①。对于后者,主要有3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释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的言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矛盾基本属性的认识是其对外开放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时代特征 ,特别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深刻、准确、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对外开放理论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几年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一些同志坚持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因此,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于讨论的深入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与人的主体性既有区别、又  相似文献   

16.
实践特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在论及实践活动时,一直是把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本文试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从逻辑上讲,所谓“特性”,应该是某事物特有的属性,也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从方法论上讲,某事物的特性只有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时才能表现出来.实践活动的特性也同样如此,也应该是在与其他活动,特别是在与动物的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是其区别于这些活动的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8.
面对哲学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尴尬境状,传统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认识,显然已无能释惑。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认识?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真研究及亲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传统观在此问题上有误区。有鉴于此,本文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的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和使命。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后,在重物质轻理论的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中的淡化现象极为明显。不仅如此,甚至连一些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也加入了社会的这一漠视行列,从而导致了人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19.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哲学性质维度,《实践论》科学阐释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包含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内容维度,通过《实践论》可以概括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总公式,其中“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活动的首要环节,“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而阐明认识活动的本质规定。哲学形态维度,《实践论》既承继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路,也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因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在三对关系的能动把握中全面体悟《实践论》的哲学意蕴,持续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这在我国哲学界多数同志看来是十分明确和不可疑义的。但我认为,把认识动力仅仅归结为社会实践,这既不准确,也不全面,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