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象力是人类异常宝贵的心理能力。一般而言,它显示了人类心理对此下实在的不完满性的超越,也常常成为人生命现实匮乏的补充与慰藉。换个角度说,想象力也可能变成现实追求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当人的想象力发挥作用时,精神世界就会产生诸多感知过的表象或并未感知过的表象,潜在意识也会不自觉地萌动参与。想象的基本特征就是它不必受眼前具体对象的限制,却能在心理上再现或创造出丰富的“心象”(中国古代用语)或“影象”(萨特用语)。康德认为想象力和悟性是人的审美过程中的两种主要能力,人就是因为这两种能力自由而和谐活动引起了…  相似文献   

2.
“美的规律”这个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动物的不同生产特点时指出的。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3.
“尺度”意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这样一段名文: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文中所提到的人用以衡量对象并因此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作为自然界最高的价值标准,它,不是别的,就是“人性”。因此,人类在衡量“对象”时,提出和解答着关于对象的一系列问题,也提出和解答着关于主体自身的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及解答,即“人论”。  相似文献   

5.
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追求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把客观世界,而且也把自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而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论美的规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 ,要去说明美的规律 ,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 ,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 ,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 ,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 ,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 ,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 ,体现美的规律 ,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 ,以己度物 ,自由超越 ,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想象(包括联想)是人类的重要心理功能。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但是文学创作的想象和联想,和一般人及自然科学家的想象是不同的,而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既有着共同的性质,又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小说、戏剧创作的想象主要是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组合、移植、改造等艺术加工,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概括。诗歌则要“摆脱”“散文性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出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的世界”。而散文的想象和联想,虽然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但主要多是作者由亲身经历的事,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引起的联翩浮想,作者  相似文献   

8.
诗中意象是诗人内在心理要素 ,特别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大跨度的完全式创造想象 ;思绪万千、联类无穷、饱含童趣的幻想是闻一多诗歌创作中艺术想象特性最突出最主要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特点,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体现为美的规律。作为美的规律,既是美的创造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美的内容的规定性。因此,对美的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对美的创造和发展的认识,也便于进一步对美的内容和本质的探讨。本文仅对美的规律和美的创造谈一些看法。一、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类的生产特点总结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并指出这个特征也是美的创造规律。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文学角度谈民族心理素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派把艺术归结为人的心理、生理活动。我们认为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学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时,分析人不仅能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或内在)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说,无论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都按照美的规律,体现人自身的意识和力量。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也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共同心理素质,并表现于相应的文化形态。解放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理论上也开展了对文学民族性的探讨。一段时期中,曾侧重由风格上去概括这种特性,又以甲民族所有,必为乙民族所无为条件,事实证  相似文献   

11.
论科幻影视片的社会价值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突出体现,它融合了艺术家的个性、灵感与创造。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最能激发人想象的,莫过于影视作品了。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为各种各样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影视故事所吸引,那里面表现出的神奇世界今我们迷恋和向往。影视作品很容易使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沉而于幻想和剧巾角色的情感体验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想象活动对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知识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我们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敢于…  相似文献   

12.
艺术感受是以作家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的一种直观而又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作家的艺术感受过程一般都经历生理感党、艺术知觉、审美表象三个心理阶段,它是强大的主观性与现实的客观性碰撞而发生的心灵火花。  相似文献   

13.
萨特的想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特的想象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想象的世界是萨特所追求的自在与自为统一的世界 ,即美和艺术的世界。人应该立足现实 ,凭借其想象行动起来 ,争取更大的自由与更多的存在 ,这样才能超越现实世界 ,达到美和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15.
所谓悲剧的超越,这是针对艺术而言,意谓着一种解脱升华。这是悲剧艺术精神的真正所在。超越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生活的把握。超越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他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必然能动地改造超越了现实,从而在想象世界中确认了自己超越性的价值。卡西尔说认为艺术审美是人类生命的符号象征,是人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仅就想象的泛意理解而言,艺术和宗教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掌握,它们从不同的途径寻求着人类精神层面的慰藉和生命的超越。为了探寻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知性地分析了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中心理体验方式、情感内驱动力、意志的合目的调节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如果扬弃他的“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以其作为艺术用感性形式显现的生活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存在的虚体符号,便可见出艺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状态的超越,以及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创造和对于现实观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与哲学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9.
既往的哲学解释框架,仅仅重视属人的主体尺度和对象尺度,将必然属人的中介尺度,误置或排除于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之外,使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理论,与实际严重错位和异构。在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中,人在占有主体尺度和对象尺度的同时,必然占有着第三种尺度即中介尺度。其内在根据主要是:中介尺度的人的占有,是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必要前提或条件;中介尺度的人的合理占有,是主体在主体尺度对象化和对象尺度主体化的可能性空间实现价值目标的必然性根据;中介尺度的人的现实占有,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辩证法的必然性结果。中介尺度是人的第三种尺度的命题,弥补了既往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理论缺环,具有较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理解,具有显著的直接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艺术观察的关键, 是要“超越”在场的存在物而观察到不在场的存在物。“超越”的根本在于摆脱功利追求, 拉开审美“心理距离”。而完成这种“超越”则离不开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