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托具体文本,文章从文化思想、存在意识等方面对张枣的古典诗学渊源进行探溯。由“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的儒家文化意识,让张枣相信诗人应该在诗歌中重建人与世界、自我的和谐关系。他的诗歌内含对现世生命的体谅,对生命领略麦芒似的浓缩,并注重把世界糅合进心境中取其精粹,在诗境中提升人境,以“内在超越”追求诗与生命的动态和谐,在诗歌中赢得“溢满尘世的美满”。  相似文献   

2.
“感受性”是列维纳斯哲学的重要论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有三种“感受性”对于理解列维纳斯哲学具有公认的重要性,即“享受”“易受伤害性”和触发时间的“异质感”。或因这三种“感受性”差异极大,学术界对“感受性”的解读向来不一:有将其解释为“内在性”者,也有将其视为“超越性”者,亦有观点认为其兼具“内在性”与“超越性”,或具有内在与超越的“交互性”。然而,上述解释虽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各有不足。毋宁说,列维纳斯意在通过“感受性”揭示一种“别样的超越性”,即一种与“内在性”和一般的“超越性”都不同的“外在性”——在他的语境中真正的“超越”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3.
26岁,对於在北京、广州、安阳等地均拥有实体、年创利逾千万元的超越集团总裁而言,似乎太年轻了些。可是,这位5年前就因创办“读去读来”读书社而引起众多新闻媒体瞩目的农家青年杨清河,谈起他的事业和发展目标却显得那样举重若轻,洋洋洒洒中流露出充分的信心。我想,这种  相似文献   

4.
西方汉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有着类似于赛义德使用的“东方主义”的“汉学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有时表现得非常隐蔽。将列文森和余英时这一中一西两位学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进行比较,发现“汉学主义”对他们学术研究的影响,及他们自身对所处“汉学主义”环境的“内在超越”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创造与“艺术人格定势”的关系黎风近年来,在我国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题材倾向,就是喜欢刻划具有双重或多重人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人物的自我意识分裂的现象,从而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人,人物形象的内涵更为丰富。那么,作为艺术人格的主体和发生源的艺...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中存在诸多二律背反式的冲突模式,比较突出的如天人冲突、礼仪冲突、德刑冲突、仕隐冲突。这些冲突关系中实含有相互依存、彼此互动的内涵。孔子通过“命”来调谐天与人的冲突,通过“诚”来达致礼与仪的统一,通过“仁”来实现德与刑的互补,通过“时”来决定仕与隐的抉择。孔子解决其思想中内心冲突的原则归根到底是他的中庸思想,“命”、“诚”、“仁”、“时”都只是中庸原则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冲突模式所选取的具体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7.
艺术观察的关键, 是要“超越”在场的存在物而观察到不在场的存在物。“超越”的根本在于摆脱功利追求, 拉开审美“心理距离”。而完成这种“超越”则离不开想象  相似文献   

8.
以康德关于艺术天才问题的讨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艺术天才的基本构成要素,亦即作为一种人之自由创造性活动与作为一种超越的、具有创生性之自然的有机统一,重新诠释康德关于艺术创造规范性问题的讨论。康德将天才的创造性活动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原创性与典范性。因为对于有限的人类知性而言,天才作品的创作法则至今秘而不宣,故而作品表现为一种具有偶发性与原创性的艺术;而天才作品的典范性则要求将自身置入特定的艺术传统中,以一种谦卑而开放的姿态,容许多样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存在,以此实现其典范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急需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扭转全球经济危机的颓势;第二,解决地球环境的重重危机,科学家们警告说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悖的,难以两全,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0.
言文 《社区》2009,(36):24-25
一到假期,社区总会想方设法为学生们找点有意义的事做,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或开办关于"文明、孝道"等方面的讲座,一些条件不错的社区还举办了英语,美术等各类兴趣爱好班。但这些活动显然都是一种短期行为,假期一结束活动也宣告结束,其举办的意义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那么,有没有一些可持续性的、可在家庭中完成的活动呢?  相似文献   

11.
主体创造是主体意识的能动活动。主体意识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相对成熟、不断发展且日臻完善的结构体。主体意识自身具有能动性和统一性 ,这两种特性在具体的创造活动开始之时 ,已时间在先、逻辑在先地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 ,并自发地演绎开来 ,发挥其作用。主体创造的过程 ,表现为主体意识在已有知识和认识成果基础之上 ,在需要的驱使下 ,对其自身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层次、要素所进行的整合。具体表现为对已有认识的综合、对其各组成要素、特性的协调和控制以及对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掘。本文通过对主体意识结构、特性及其整合过程的剖析 ,试图揭示主体创造活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 德国古典哲学认为,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其形体的各个部分因为有生气灌注,周身才活了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说法,后来常常被借用到艺术理论中来。康德曾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写道:某些艺术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一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以追本溯源的方式阐述了早期古希腊哲学目的论思想萌芽,通过细致的比较柏拉图外在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差异,突出了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从静态和动态维度分析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诸原因的观点,揭示了古希腊哲学从遮蔽至去蔽精深的思辨过程,从而彰显其目的论在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以及对当代心灵哲学认识论问题具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从艺术创造心理的角度探讨歌曲演唱中的"传情"机制,指出演唱者对歌曲内在情感的演绎和表达,主要依赖于感知觉、表象及思维等认识活动的有效运作,因为认识活动乃是情感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美学论坛,人们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思辩的向应用的乃至操作的转移。把曾经被束之高阁的美学理论和切实的审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艺术的创造和技术的创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可喜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人类文明的进步,得力于人类的创造活动,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并非毫无关联而是休戚相关。14至15世纪之交,是凡·爱克兄弟发明的油画颜料技术,使油画独立为一门崭新的艺术样式;20世纪中下叶,“电子发声合成装置”和“数字摸拟转换器”技术的发明,  相似文献   

18.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笔者和戴亚俊约在海鸥饭店花房。花房的橱窗里展示着他曾获得的大大小小奖状和奖杯,其中有在第七届花卉园艺博览会上获得的中国插花篮花铜奖、瓶花银奖、自由式插花银奖、决赛铜奖及2009年拿到的美国花艺协会讲师证书等。一见面,他就侃侃而谈鲜花的品种、寓意和插花手法,说到动情处便拿起剪刀与鲜花当场示范起来。笔者不禁感叹道,真是一个花“痴”。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判定准则,势必遭遇纷纭复杂、形态各异的个案困惑。在此情势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价值理论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判定准则可资依循的圭臬。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己经消逝的往昔,然而流播至今并真正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不寄寓着人类憧憬美好、向往未来的希望,折射辉映着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伟大理想,因而无一例外地包含着人类依照永恒"内在理想尺度"设计的超越时空面向未来的诗性建构——此乃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判定准则及其内在价值探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苏珊·朗格在《艺术形式》中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初看这句话,仿佛朗格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古往今来,艺术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恰恰含混两个概念: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情感.而朗格的深刻恰在这里,她所谓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指艺术家的自我情感,艺术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则指艺术家在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