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曾多次险遭核武器攻击,防范核战争的历史惊心动魄。中国防范核战争的措施是:不惧怕,不打无准备之仗,努力研制核武器。当今世界有引发核战争的诸多因素,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程度的提高,核大战是可以避免的。若想从根本上防范核战争的发生,还要靠各国领导者的智慧和开明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1945年7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日记中写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科学家没有造出原子弹无疑对世界是一件好事。它也许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出的最恐怖的武器,但也可能是最实用的武器。”60年来,核武器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人们拍摄了许多核战争题材的影片,其中一些逼真地再现了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时的种种骇人场面,并预言地球的生命将因核战争而灭绝。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很少严肃地讨论核武器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一我拟在此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是:人类有无机会永远避免那种可能断送有希望的前途的核战争。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来确保有希望的前途。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在极遥远的将来,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将终于消灭,或仅栖息着象细菌那样的原始生命。在无垠的宇宙中,数以百万计的行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发展生命的条件。如果在其中一个行星上生命灭绝的话,那不过象汪洋大海中成千上万条鱼死去一条鱼罢了。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虽然核战争不足以立即消灭全人类的生命,但它会严重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与地球上较低形态的生命不同的是:人类认识到生存道路的艰险。我们已经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前途。这要求我们高瞻远瞩,不要只顾一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文明之始—读《勒敕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进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一个民族的文明礼貌以诗歌始,以代数终。”这是西方一位对诗有偏爱、对代数有偏恶的论者所说的名言。意思是:文明开始时,人类与大自然契合,经验世界全由具体的实景、实物组成,所言所思,往往是鲜明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诗。其后,人类越文明,思想越抽象,离诗的境界越远。也就是说,文明开始时,人类只懂形象思维;文明结束时,人类的脑袋已像一架机器,把一切具体的东西分解成抽象的概念了。这句名言的后半部是否正确,要待美学家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并非题外的话 在人类发展史上,仿佛隐藏着“后来居上”四个大字。然而,在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似乎存在着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些来自精神世界深处的东西,人类至今还无法窥其堂奥。更有甚者,现代科技不仅在金字塔、玛雅人遗迹等等现象面前一筹莫展,在诸如“人从哪里来”、“人是否有灵魂”、“宇宙中是否存在比人类还高级的生命”之类的问题面前更是束手无策。 人们期待着科技进步来冲破这混沌。或许这一天已经近在咫尺,但也可能是遥遥无期。 抑或另有蹊径?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易经》被留在神州大地上,近20年中出现的气功热更  相似文献   

6.
“文明”这一概念,是一个与“野蛮”相对立的概念,具有“开化”和“进步”的意思。古人说,“辟草莱以至文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相对的。例如汪达尔人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入侵罗马的汪达尔人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蛮族”,“汪达尔主义”成了“野蛮”的同义辞,这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如果周延一些,我们不妨把文明看作是人类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总和,即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宏观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中国文明之本性所在,“天下观”具有独特性,“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奠定整合多元文化的思想基础,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当今时代的世界文化治理提供启示。中正平和、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和“普世价值”有补偏救弊之功,有助于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进文明交流,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文化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如何有效地得到管理,这个社会的从减税到核战争的经济决定和政治决定是否明智。例如,阿科夫(R.L.Ackoff)说:“教育为科研计划的继续和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技能。教育努力培养训练有素、道德高尚和品行端庄的个人。教育造就艺尔家和艺术鉴赏者,它还指导文娱活动。”“再者,可以认为,教育是一种加速剂,一种活力,它影响向人类的理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文明     
在科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明的定义。“文明”概念往往标志着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或其发展的现代阶段。在社会哲学文献中,野蛮期后面的人类历史阶段称为文明。摩尔根和恩格斯持这一思想。三段式“蒙昧——野蛮——文明”迄今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概念之一。同时,文献中还常常出现以下定义:“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俄罗斯文明”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文明”这两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概念,内涵虽有相互重合和相互渗透的地方,但却又大不相同。“文化”是人类超出自身之自然状态的诸多发明创造,而“文明”则是相对于人类自身的野蛮状态而言的;辉煌的文化成就或悠久的文化传统并非意味着文明的优越。只有弄清楚“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才能理性地理解历史和把握未来。  相似文献   

11.
“生育文明”,仅有4个字,内涵却颇为丰富。“生育”二字,不难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生孩子。而“文明”的含义则不像“生育”这样一目了然,此二字在现代汉语中属多义词。《辞海》有关“文明”的义项共有5个:犹言文化;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光明,有文采;唐睿宗年号(公元684年);日本后丈御门天皇年号(1469-1487)。《现代汉语词典》有关“文明”的义项有3个: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旧时指有西方现代色彩的(风…  相似文献   

12.
在考察了“文明”的流行含义和词义的渊源流变后 ,认为“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争得自身解放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成果 ,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 ,实际上就是人类关于思索和创造更好“保护人、尊重人”的方法与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问题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都把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环境专家们在呼吁:由于科技发展、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以及热核战争等原因,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加以保护,地球将不适宜居住,人类可能走向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推断。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一份专门文件中预言:“如果人类不改变态度,再过50年,地球上将有5万种动植物绝迹。”笔者认为,如果人类再不警惕,若干年后,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问题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都把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环境专家们在呼吁,由于科技发展、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以及热核战争等原因,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加以保护,地球将不适宜居住,人类可能走向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推断。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一份专门文件中预言:“如果人类不改变态度,再过50年,地球上将有5万种动植物绝迹。”笔者认为,如果人类再不警惕,若干年后,人类本身也会遭到那些将要灭绝的动植物的同样命运。  相似文献   

16.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而“文明”是相对“野蛮”而言的。自然科学属于文明范畴,但又是人类普遍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生态难题日益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系统论思维方式全面考察人类“自然观”的生态演化历程,历经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为人立法”、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为自然立法”,应当寻归生态文明时期有机契合的系统“生态自然观”,是谓“人为自身立法”。其中,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时代的内在要求,为缓解生态危机并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应当成为绿色文明时代的伦理共识和文明期待。  相似文献   

19.
核心阅读:从最初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指导方针上来;由应付核战争转变到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由单纯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转变到人民防空工程、组织指挥、通信警报、专业队伍和科技教育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文明既带给了人类以诸多福利 ,也给人类太多的负面影响。科学与人文之矛盾 ,在于科学无法说明人的精神现象 ,人的主观上的“意识”、“意志自由”以及“价值体验” ,是科学的“三大芒刺” ,因此 ,科技文明要真正能够造福人类 ,必须以“仁心”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