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权法是一部规范、保护财产权的基本法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依据,是财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物权法是宪法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原则的具体化。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防范来自国家的侵犯,其基本功能是给国家行为设定边界,物权法对财产权的保护是通过界定财产的边界来防止民事主体互相越界。二者一道共同维护私有财产权,同时也对私有财产权予以限制,那就是国家的征收征用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对私有财产权构成严厉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征收征用制度予以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一般从征收征用的目的、补偿标准和程序三个方面对此制度予以限制和约束,以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更好地保护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罗亚海 《创新》2016,(4):85-91
财产权的正当性包含两个维度:财产权作为权利的正当性和财产权受法律限制的正当性。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沉淀和凝炼,依宪治国对我国宪法原则及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抽象上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财产权正当性探讨的维度应该是财产权法律限制的正当性。因此宪法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要实现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就必然对宪法财产权制度的正当性体系进行重构,并以体现宪法的最低道德性和宪法的伦理性为体系前提。依宪治国原则下的财产权正当性的凝炼既要坚守宪法的基本精神,也要关注财产权在依宪背景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互动和融合,体现财产权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3.
曾哲 《太平洋学报》2009,(12):31-3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的民主自由与财产权存有内在本质的联系,能否让国民充分享有民主自由与财产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给国民的民主自由生活带来诸多变化,政府初期对国民的给付供给与民主自由权利的宪法关系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加以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业已出现的政府采购,补助做府公共政策的选择以及政府资源的供给输出对国民私有财产权及其社会发展的多元影响,财产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对公民民主自由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了财产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相似文献   

4.
现代各国宪法通常把公共利益作为限制财产权的一般理由,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诸多丰富的理论,典型的有美国的公益征收和警察权行使之分、日本的二分法和德国的比例原则、利益衡量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特别强调财产的合法性,但无论从规范意义上还是从价值判断意义上,这种表达方式都应予废止。考虑到我国财产权保障薄弱的传统,在实践中更应谨慎使用公共利益,注重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充分保障私人财产权。  相似文献   

5.
陶庆 《求是学刊》2007,34(5):78-83
宪法财产权是指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不受任何侵犯的自然法权,它由公法上的纳税人权利与民法上的私有财产权两个部分组成。依照与国家之间在先的契约原则,公民须向国家交纳自己创造的一部分财产作为国家赋税,并由此成为纳税人;宪法赋予国家与公民之间对于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的分割程序与原则,公民由此享有对国家赋税征收列支等经济政治社会诸事务的广泛参与权,这种由公民财产分割程序与原则延伸出来的政治参与权就是纳税人权利。保障宪法财产权基础上的纳税人权利,是宪政治理逻辑与历史的双重起点。  相似文献   

6.
财产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权利概念,传统的私有财产权强调的是个人对物质财富的控制权。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财产权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私有财产权经历了从“不得侵犯”的绝对保护到为社会公益而相对限制的过程,这一变化在各国宪法及其相关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强调私有财产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受到限制,主要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同时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突破社会公益的标准。各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限制的相关规范中,包含了几个共同要素,即对私有财产权限制的目的要素、根据要素以及正当性要素。财产权的概念又涉及个人权利及社会责任这两个要素,从个人权利保护的角度看,要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当侵害与干涉。从社会责任角度看,对财产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财产权也负有社会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其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的社会责任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目前,中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存在公共财产权社会责任缺失、私有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方式简单、公私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不平衡等失当状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的财产权社会责任理念和制度的形成和构建。西方法治国家的财产权社会责任范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私财产权平衡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范式是中国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就当下宪政建设的语境而言,没有财产权,便无人权,当然地也不会真正享有人的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平等权.确立对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权入宪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对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条款迁衍的历史考察和厘析,其对私有财产权的"平等"保护,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的技术突破和宪政创新.  相似文献   

9.
一、官方和私营企业在国家业务上的作用分担原则  对于铁路、电力、通信等国家业务的提供主体 ,日本国宪法没有特别的条文加以规定。日本国宪法保障营业自由权和财产权 ,所以一般认为日本采取的是自由主义经济体制 ,但并不是说因为采取了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就只能由私营企业提供国家业务 ,其中留有较大的政策判断余地。然而 ,从宪法采用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来看 ,即便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业务 ,原则上也应由民间企业提供。当它们不能提供适当的业务时 ,国家将限制民间的活动 ,根据情况由它们自主开展业务。可以说在此意义上官方和私营企业的作用分…  相似文献   

10.
民生之路的宪法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宪法角度来看,民生是公民依据宪法享有维持基本生存基础上的有尊严的生活,体现为公民享有的宪法社会权.民生与宪法密切相关,民生是宪法的宗旨、目的和重要内容,宪法是民生的根本保障.宪法保障民生的路径有三个;一是基本前提.即明确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宪法义务;二是具体表现,即政府采取再分配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有效手段,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制定一部好宪法固然意义重大,但将一部好宪法真正付诸实施则更加重要。我国1982年新宪法颁布施行七年来,有关如何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一直是法学界极为关注并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我国宪法实施的全方位保障问题,略陈粗浅看法。 一、全方位保障的含义和根据 全方位保障的提法或概念,是针对传统宪法保障理论的专门含义而言的。众所周知,传统理论中宪法保障的确切含义,一般是指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它的内容主要是:(1)明文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以确立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2)规定修改宪法的严格程序,以维护宪法…  相似文献   

12.
吕武 《学术交流》2012,(2):44-47
宪法和宪政已经成为宪法学知识谱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宪法应当被实施,否则宪法及其承载的价值将落空,因此,有宪法即应行宪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宪政是宪法运行的理想状态。从宪法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宪法的四个要素是组织法、根本法、人民主权和人权保障,大体上经历了四要素渐次叠加的历程,其核心则是人权保障。宪法的四个要素有待宪政过程予以落实。中国宪法观中忽视人权保障的因素,成为在中国推行宪政的阻力,需要在宪政过程中予以突破。追求宪政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实行宪政的基本路向是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宪法对部门法的指导力和规范力。  相似文献   

13.
付莹 《社科纵横》2004,(4):86-87
宪法是根本大法 ,但其实施如得不到保障则如同“闲法”。宪法保障的核心是宪法监督 ,而宪法监督的核心是违宪审查。违宪审查有事前审查、事后审查、附带性审查和宪法控诉等 ,其制度安排涉及违宪审查主体、客体、模式和程序等。其中 ,如何设计具有相对独立地位、较高权威的违宪审查主体 ,则是确立良好违宪审查制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成绩斐然。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民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以及宪法意识的充分发展又是规范公共权力及保障公民权利的前提条件。八二宪法对公共权力的有效规范和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八二宪法在这一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波 《江右论坛》2007,8(10):1-4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法的两个核心问题.公民权利保障必须是宪法的核心价值目标,国家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则应该是宪法最基本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李秀鹏 《求是学刊》2016,(2):99-106
宪法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权可能在民主的名义下遭受到严重的侵害,多数决定的民主原则本身就隐含着对少数人权利的现实危害可能性。为了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切实享受到基本权利带来的利益,不仅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践行宪法宽容的精神。现代宪法所体现的宽容精神是少数人权利保障的伦理基础,宪法文本的规定是少数人权利保障的法制前提,而少数人权利保障则是法治国家实现宽容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东 《浙江学刊》2003,(4):183-186
本文认为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 ,应针对不同的诉讼作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简单地归结为能与不能。民事诉讼适用宪法具有深刻的法理依据和必要性。刑事诉讼不得以宪法定罪量刑本身是宪法人权观念的要求。而宪法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问题 ,应从控制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场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宪法政策保障民生是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宪法政策的适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与基本权利条文、平等原则、比例原则、自由权等结合起来予以适用.宪法政策能够被适用来保障民生的深刻的法理基础源于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的实现、为了充分展示正义.宪法政策是人类自身治理社会信心的体现.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应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 ;提升对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宪法的司法化 ;宪法司法化的制度通道是司法解释 ,所以应确立对公民基本权利实行积极救助的原则 ,从而实现从单行法律法规的保障到法治体制整体保障的跨越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宪政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向辉 《学术交流》2002,9(2):12-14
宪法民主制度是由宪法性法律所功立的一种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尊重基本人权但警惕人们循私和滥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良好宪法;建立法治政治和有限政府;建立民主、高效、负责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