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研究高句丽归属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进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1,18(3):20-25
研究高句丽归属问题 ,其理论原则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确定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归属 ,主要应依据两点 :一是看它主要分布在哪一个国家的传统疆界之内 ;一是看它主要隶属于哪一国家的中央政权。据此应该肯定 ,高句丽长期以来主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 ,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应当承认中朝两国人民对高句丽双向继承的事实 ,但高句丽主要由中国所继承 ,不容否认。“一史两用”不可避免 ,但前提是必须辨明历史上归属的真相 ,而不应因此就把在别国疆域内本属别国的民族和政权说成是原属本国。如果再据此提出今天的领土要求 ,当属严重的政治问题 ,中朝两国人民都应坚决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2.
刘子敏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0,17(1):20-26
高句丽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国是中国古代地方割据政权,这种认识越来越得到国内更多学者的充分肯定。但是,过去人们的看法却不是如此,那种主张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国家,甚至将朝鲜半岛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的观点,在中外学界曾普遍存在。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后一种见解,当与古人的某些混乱记载以及某些错误说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耿铁华教授,1947年5月生,吉林省扶余县人。1975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1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1978—1982年间,先后师从著名先秦史、秦汉史、考古学专家徐喜辰、万九河、陈连庆、张忠培先生学习先秦秦汉历史、先秦两汉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具有深厚的文献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功底。耿铁华教授曾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集安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现任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句丽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朝鲜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历史学会 相似文献
5.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7.
高句丽第11代王东川王位宫在位时,同孙吴政权发生了友好关系。这无论是从当时的战略利益方面来衡量,还是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国古代史学界,除正统主流史家以外,还有被称作非主流的特殊"研究者"群体.他们与我国所谓"民间学者"有所不同,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且多是负面的,因此应从史学史的视角来梳理非主流史学群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高句丽史的认识倾向,尤其是近年的主要动态及主流学界对其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政权存在 70 5年 ,传 2 8王 ,都城三置两迁。诸王陵墓在何处 ,墓葬形制、规模、特点如何 ,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 ,我国集安国内城附近的某些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应是高句丽王的陵墓 ,诸如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西大墓、JYM992、 3319等 ,其中 3319为典型的砖室墓。从建筑结构、年代、出土遗物 ,特别是莲花瓦当、文字瓦当和文字砖的研究成果 ,结合文献 ,可以确认某些王陵及其主人 相似文献
10.
11.
宋玉彬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7,34(4)
根据《高句丽渤海国史研究文献目录》著录的国内外高句丽渤海研究文献目录信息,依托统计数据介绍了韩国高校在培养高句丽渤海研究方向高端人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结合学术命题分析了我国学术界应该给予关注的韩国学术界开展高句丽渤海研究的诸多选项.在此基础上,透过统计数据的表象,围绕语言能力、专业素养、研究理念、话语主张等具体问题,针对新时期的高句丽渤海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 ,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 37年(西汉建昭 2年 )高句丽国家建立 ,公元 312年 (东晋永嘉 6年 )势力抵达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 ,公元 6 6 8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 )灭亡。我国史学界对高句丽的研究始于 1877年 (清光绪 3年 )。是年 ,奉天桓仁县书启关月山在通沟岗的荒草丛 (今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大碑村 )中发现了公元 414年 (东晋安帝义熙 10年 )建立的高句丽第 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 ,“火焚除苔 ,捶制拓本 ,传播京师” ,从而揭开了好太王碑与高句丽研究的序幕。然当时及以后… 相似文献
15.
张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魏书·高句丽传》反映魏丽关系的文字不足一千字,但已足够生动记录二者百年间的关系演变。从分析史料入手,看二者关系走向,进而明确该文献在高句丽与北魏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6.
魏存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
中、朝史书对高句丽五部的名称记载虽不同 ,但却可以发现两种史料间的对应关系。高句丽五部以夫余人为主 ,融合了秽貊及部分汉族。各部的部长都不止一人 ,且地位不是平等的。在高句丽建国之初 ,五部的部长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权力 ,既是领主 ,也是中央官。随着对外扩张中高句丽国家机构的完善 ,五部的部长逐渐演变为地方官 ,形成五耨萨制 ,各方面权力受到制约。五部也不再强调部族的意义 ,而是成为行政区划概念。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的城址绝大部分是山城,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山城达百座以上。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境内高句丽山城的地区分布和规模大小,然后具体分析了山城的不同类型和山城的各种设施,其中山城的类型可分为簸箕型、山顶型、筑断为城型及左右城与内外城几种,最后讨论了与山城有关的高句丽晚期长城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渤海是否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王室是否存在高句丽意识问题是渤海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国际学界争论的焦点与热点,因为它是关乎渤海主体民族的归属与政权的性质的大问题.日本与朝鲜半岛学界认定渤海为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王室存在高句丽意识的观点,正是由于日本皇室以大国自居,故而认定渤海乃高句丽的继承国,并认定渤海为日本的朝贡国,并认定渤海为日本的朝贡国.朝鲜半岛学界继日本之后,重复日本的老调,制造了渤海史研究的误区,把学术研究政治化.那么,对上述诸方面作实事求是的考辨,则是一个涉及史学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