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尽管所谓的姊妹相依、姑侄共从、联翩共嫁一位诸侯的"一娶九女"的媵妾侄娣婚被古儒奉为春秋时贵族婚姻生活的"金典玉律",但细审典籍,不难发现其破绽百出。媵妾婚不仅与当时诸侯的婚姻生活的事实不符,而且与贵族的婚姻等级礼制相违,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所谓的侄娣婚俗,仅仅见于部分贵族的婚姻生活中,不能称其为婚制。确切地说,春秋时期贵族的婚姻形态应该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2.
从金文看周代媵妾婚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中,作器者分别以7种名义为出嫁女铸媵器.有些铭文虽无“媵”字,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推定其为媵器.两女同时被媵送时,其中一女是作为异姓他国来媵的媵妾.两个出嫁女的称谓可能铸于同一媵器之中,也可能分别铸于不同的媵器之中.周代这种异姓嫡媵婚制,使周代女性地位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3.
春秋媵制不是汉儒所谓侄娣从嫁或他国以女陪嫁。媵有两类:娘家嫁女之媵是以臣妾财物陪嫁。一国嫁女他国来媵是诸侯相互在对方嫁女时赠送贺礼——亦媵臣、媵妾、媵器类,属于列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并非他国以女陪嫁的婚姻行为,无国数和同姓的限制。春秋同时存在媵和侄娣从嫁两种嫁女的礼制,但是二者内涵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
媵妾与宗法,这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统治者实行宗法制度,其用意是要通过排斥媵妾来维护多妻制度下的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然而,无媵妾亦即无宗法,这两者又是互为依存的。从媵妾与宗法这两者发生与演变的历史轨迹中,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古代妇女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民国那些妾     
余华林 《社区》2013,(2):44-45
民国初年。北平曾出现由达官显贵们的媵妾组成的“姨太太团”,娶妾已成社会风尚。 有人说:“中国纳妾之制,始于黄帝;而妾之名称,则创自三代。”刚一开始,纳妾还只是少数显贵的特权,降及明朝,律法明确规定,四十岁以上无子者皆可纳妾。清律则将这条限制也给删除,不问是否有子,及男子年龄如何。均许纳妾,于是一时之间.凡家里有点闲钱的,凡原配表示“理解”的,想纳的,都纳了。  相似文献   

6.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7.
目前出土的鲁国有铭媵器共31件,均系战国以前所制。有铭媵器在鲁国有铭器具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鲁国贵族对陪嫁礼俗的看重。从赠送数量来看,多数出嫁者每人只接受一件有铭媵器,接受多件的情况较少。从媵器种类来看,食器最多,其次是水器。用水器铸刻媵铭的现象在春秋时期逐渐增多,与当时贵族对联姻政治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8.
《归妹》卦媵婚制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媵婚是商代至西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之间盛行的一种婚姻现象,通过对《归妹》卦卦爻辞与《春秋》、《左传》、《诗经》等文献的参互考证,对爻辞进行了正确阐释,认为《归妹》卦反映了当时媵婚制的实际情况,其爻辞揭示了媵婚制的某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礼制习俗。纠正了对《归妹》卦某些爻辞的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看来,无论男女,纵欲都是罪过,对所谓"义夫"的尊崇,正说明士大夫阶层的正统观念.而夫权制必须保证男性单方面的性权利,蓄妾制便成为调和这一矛盾的妥协之举.妻妾共居使家庭矛盾重重,为解决这一矛盾,理学家述齐家之方,必首列严妻妾、分嫡庶一条,即以规定妾的奴才地位来换取妻及妻族的承认.士大夫一方面指责妇女的妒忌,将主动为丈夫纳妾的贤妻作为榜样,对妇女进行说教,但如果妻与妻族绝对不能容忍,丈夫仍有所顾忌,诉诸公堂时多以调解结案,也并未认定纳妾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往往扶妾抑妻,在事实上削弱妻的势力.家法族规中常见针对所谓"悍妒"之妻的条规,以为纳妾之男子撑腰,有的宗族甚至为纳妾提供物质资助.诸子平分的继承法使生子后的妾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若妾生子为官更母以子贵,或因封赠在家族中获得尊崇,如其亲生后代繁盛,甚至会混淆妻妾的称呼.至清晚期,"宠妾虐妻"现象已引起宗族的不安.  相似文献   

10.
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间多有"徐文长故事"流传,但关于徐渭与云南之真实关系率多失察.据<徐渭集>中本证和云南地方志相关记载,考渭之生母和嫡母皆为云南江川苗有文、有秋兄弟之女,她们或以媵妾方式合嫁渭父.诸多徐渭研究者称其嫡母曾将其生母"改嫁"他人之说,实属无据.考渭之交游亦多有宦滇人士.故徐渭一生,多有涉及云南之重要言论,其著作文章亦多具"云南情结".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近五百篇作品中,描写爱情、婚姻的篇章约占四分之一。这些作品中,既有作者对封建婚姻弊端的无情揭露,也有因无法消除这种弊端而对现实婚姻进行的理想化设计。本文从父母、正妻、媵妾对待婚姻的态度入手,对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范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封建宗族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其婚姻原则是在宗法体系下的以媵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是虚伪的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 ,是宗法文化的产物 ,它含有较强的维护宗法制和家族制的用意。婚姻的缔结和解除也渗透着浓厚的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媵”的意义界定不清的问题,采用归纳和图示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媵者是嫡夫人同姓诸侯国之女、媵者是嫡夫人的“侄娣”、媵者与嫡夫人非骨肉之亲等三种形式。结果表明:媵婚制度具有广继子孙、防嫉妒、扩大联盟范围等作用。实践证明,媵婚制在中国周代较为普遍,并且对探讨周代婚姻家庭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代婢妾婚姻是等级社会下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关系的产物。婢妾婚姻的形成充满了继香火、广子嗣、生育能力、大家婢的素质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社会观念的考量。同时,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纳妾习俗也导致婢妾婚姻中畸形的老主人一少婢妾现象。蜱女卑贱的出身使婢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并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排斥和否定。婢妾要改变弱势地位,求得宽松的生存空间,需凭借个人努力,如生男儿,向女主人示弱等。尽管明代婢妾婚姻充满了诸多变数,但仍不失为未婚婢女希冀改变命运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以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献中与"妾"相关的社会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妾"的一些别称作了释读,其次分析了"妾"的身世来源、纳娶方式与缘由,再次从探讨生活状态的角度来展现这一婚姻关系补充群体存在的常态,并借此摈弃人们对古代"妾"之生活状态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17.
"易妻为妾"是产生于《聊斋志异》中《恒娘》篇里的特定语汇。蒲松龄对"易妻为妾"行为的描写,使《恒娘》成为反映女性嫉妒问题的小说特例。"易妻为妾"揭示了妻妾之道下的情爱心理特点,演绎了女性面对婚姻危机时的一种反攻战术,展示了古代夫、妻、妾关系的某种真实面貌。对从古至今长期存在的女性"易妻为妾"的心理和行为还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周易》中已经很明确地表现出当时对婚姻的一系列要求。对女子,它要求有人格之正,守持贞正以待男子求婚;对男子,它要求以礼求婚。同时,《周易》对一夫多妻的媵妾制度给予肯定,对理想状态的家庭进行了反映。本文通过对《周易》婚姻、家庭观念的梳理,描绘出了《周易》中的这一系列深刻影响后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醒目的现象.妾没有妻的名分、地位,也不享有妻的一切权利、待遇,这一现象严格说来是宗法制度走向成熟的产物,其转折是在殷末周初.对这一事物的阐释,见诸史籍,最早且相对完整的观念形态表达是<周易>.文章探讨了<周易>中"妾"的功能、价值及其存在意义的诸种观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与《金瓶梅》中妾的不同地位及原因初探侯宝源妾、妾制,在我国封建时代,是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封建伦理纲常的一个主要因素。妾,《释名》解释为“接也”,即“以贱见接幸也。”《汇苑》解释为“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为伉俪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