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郜攀 《理论界》2010,(11):45-46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陈独秀晚年的思想给予了重点研究,尤其是对于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重新认识和评估更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充分肯定了他晚年民主思想研究的价值。本文主要是回顾和梳理陈独秀晚年对于大众民主思想的认识、思考和研究,以求发现其对当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合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晚年具有丰富的民主政治思想,他坚持爱国立场,主张抗战到底,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陈独秀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认识到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人,他晚年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其思想的闪光点.为人类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胡明 《殷都学刊》2004,(4):49-54
陈独秀 2 0世纪 30年代初在上海被捕 ,南京受审是陈独秀政治生涯接近尾声时的一个重要事件。陈独秀大气凛然的政治表现———法律程序各环节的抗辩与斗争 ,很值得我们作历史回顾与文化分析 ,国民党“训政”下的法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和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鞠北平  蒋立场 《兰州学刊》2008,(2):124-127,1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晚年对民主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虽然导致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飞跃的因由是多方面的,但具体说来可约略归纳为以下五点,即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失败不负责任的推诿,使其内心极度失望;托洛茨基思想的启发,促进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专权,唤起他对民主的渴望;对苏联国家性质、内外政策的深入分析,坚定了民主的信念;个人良好的理论素养及独立思考的秉赋成就了晚年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燕 《东岳论丛》2008,29(3):196-198
陈独秀与苏共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欢迎、合作到怀疑、批判的演变过程。在晚年,陈独秀对苏共的党内状况和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苏共党极端缺乏民主、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等重大问题。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进行党的自身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洪 《学术界》2007,1(2):60-67
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托洛茨基曾主张有条件的支持国民党;三.二○事件后,因与斯大林发生冲突,主张中国共产党退出国民党;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赞成托洛茨基关于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赞成托洛茨基的许多观点,是其被开除党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陈独秀与托洛茨基和中国托洛茨基派存在分歧,脱离并多次声明自己不是托派。晚年,陈独秀提出重新估计托洛茨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尤小立 《学术研究》2007,7(11):39-44
近代中国知识人的"崇西"倾向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他们如何在"崇西"时"用西"。因为"崇西",陈独秀接受了杜威政治哲学中的民主思想;由于开始倾向于"直接行动"、国民参与、大众民主、社会革命,因此他吸纳杜威思想时又有着明显的选择性。而陈独秀并未意识到这一吸纳方式可能产生的根本理念上的内在冲突。晚年陈独秀回归民主立场后,他的思维原则与杜威实用主义有许多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范书林 《东岳论丛》2006,27(4):140-144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中既有应予否定的消极的一面,又有非常值得肯定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另外,还有一些我们尚未完全认识、需要重新估价或予以科学“扬弃”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进程逐步展开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要着力于民主的价值层面,对人权自由作了广泛阐发;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的认识转到民主的主体层面,以阶级的眼光透视民主;到了晚年,他的思考重心落在民主的制度层面上,并实现了这三个层面的初步结合.价值层面、主体层面、制度层面的统一,即构成了民主的完整内涵.陈独秀从民主的角度时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沈寂 《学术界》2002,(4):255-264
该文是作者 2 0 0 2年 6月 1 5日在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第二届大会上作的报告 ,较系统地回顾了在陈独秀家乡———安徽省成立研究会以来所开展的工作、陈独秀研究的历史以及安徽研究陈独秀的特点 ,概述了当前陈独秀研究的形势、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并就陈独秀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要尊重历史 ,还是让陈独秀留在民间的好。  相似文献   

11.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和陈独秀的支持、鼓励以至敦促分不开的.陈鲁二人都主张自身独立价值的文学观,属于人性论的范畴,也都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和文学之为美的特质;但同中有异,鲁日"心声",陈日"人情".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潮上都提倡写实派,但陈独秀倾向于左拉为突出代表的广义的自然派,强调彻底的写实,拒绝理想主义;鲁迅则属于厨川白村所论证的广义的象征派,注重写实与象征调和.包含理想主义因素.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即宣传教育功能始终是他们文学观的重要方面,两相比较,陈独秀比较低调,鲁迅则比较高调.陈独秀晚年进入了人生艺术圆融无碍的自由境界,而鲁迅终其一生都处在文学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矛盾中.  相似文献   

12.
<正>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于是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陈独秀作为政治犯被国民党当局释放出狱,结束了他将近五年的铁窗生活。陈独秀出狱后,立即引起一些人的“关注”。有人想请他去美国写自传,有人想利用他作招牌,另组什么新党,还有人要拉他参加国防参议会,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装饰门面。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打动陈独秀,他表示要抗日救国,参加抗日运动。随后,陈独秀便发表了一些政论性文章和讲演,谈论抗日战争及有关时政问题。其中有几篇,如《民族野心》、《资本主义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而战》、《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还涉及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判定问题,并提出了中国已经是一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论点。这是陈独秀的晚年定论,值得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经历了从五四前期的法兰西民主模式转变为建党以后的苏俄模式,再而转变为晚年的全民民主三个阶段的嬗变.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谓全民民主是不存在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始终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根本对立;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其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以往对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 ,偏重于分析中共三大前后和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 ,忽略了 1 92 5年五卅运动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进步和发展。这样 ,既不能全面地研究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也影响到对中共早期历史的评价。1  从 1 92 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到中共三大前后 ,是陈独秀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许多错误的分析。在对于工人阶级的认识上 ,陈独秀由以前重视工人阶级转为重视资产阶级 …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史学界对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特别着重对其右倾错误的研究。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既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需要强调的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不等于陈独秀个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政治范畴。  相似文献   

16.
试论晚年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政制"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波  沈卫 《人文杂志》2003,(3):107-111
晚年陈独秀对问题的思考不再以既定的理论和公式作依据,而愈益注重"根据历史现在之事变发展".在对苏俄"政制"进行痛切反思的同时,他重新审视当代世界各类"政制"以及自己过去的民主观、社会主义观,并以此为基点,对社会主义"政制"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新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需要用民主的态度来加以提倡的,科学是需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加以提倡的。但是,《新青年》时代的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偏偏采用了最不民主、最不科学的极端专制态度来自相矛盾地提倡民主与科学。被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悍”化的胡适,虽然已经开始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却同样是一个并不十分健全的,或者说是既不十分民主也不十分科学的文化专制者。胡适通过自我健全而逐步成长为“健全的个人”,是他中年以至晚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史学界对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特别着重对其右倾错误的研究.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既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需要强调的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不等于陈独秀个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政治范畴.  相似文献   

19.
论陈独秀真理观朱洪陈独秀真理观是陈独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思想界关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比较集中,而涉及陈独秀哲学思想特别是皙学专题研究则不多见。陈独秀的政治寿命并不长,如果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是他的政治生命的起点,1927...  相似文献   

20.
晚年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年陈独秀思想趋于成熟和定型化,其中关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尤为系统,主要包括关于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超越和资本主义是中国发展必经过程的思想;关于中国社会是“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理想实现路径选择的思想;关于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与发展资本主义关系的思想等。我们应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历史地予以考察和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