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千顷澄碧的时代》是一部自带话题的电影,它关注贫困问题和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贫困是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主要带有外部性的问题.贫困的公共性本质,主要在于贫困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它是南部问题,但北部也有问题;它是东方的问题,同时西方贫困人口也不少.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人类发展进步进程中需要真诚面对和努力消除的现...  相似文献   

2.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如同对宗教起源做一解释一样让学者们着实为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永远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偶然与必然共存、有序与无序同在.  相似文献   

4.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金融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认为:民族地区农村需要有一个商品经济的普遍启动。因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是农民贫困的根源。从自然经济通过小商品生产,发展到现代形式的大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致富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促使农村商品经济有一个普遍的启动,是今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和农村金融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八五”期间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放前,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在一个民族内部也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因此,解放后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也是不同的。弄清楚各民族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必要的。同时,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正好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共性和民族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部活的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社会缓贫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从低保线与贫困线差距、农村收入贫困、文化教育贫困、权利贫困、健康贫困多个方面检验当前社会救助政策缓解贫困的实际效应,由此提出若干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夏立君  叶慧 《民族论坛》2013,(9X):105-109
本文通过对社会缓贫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从低保线与贫困线差距、农村收入贫困、文化教育贫困、权利贫困、健康贫困多个方面检验当前社会救助政策缓解贫困的实际效应,由此提出若干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族妇女贫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莫不与制度紧密相联的,包括以外在项目对少数民族妇女贫困的关注也体现出高度的组织化特性,其外在的延植性和强制性、科学性色彩非常强调,制度解释的形成同制度依赖和社会社团化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文化解释单纯地否认和推翻制度解释也并不足取,以关系主义法论的角度切入,构建一种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可以视作一种可能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的恒久性存在为中西方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人们结合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在“贫困”概念界定的辩争话语中,基于国家及社会制度因素,多学科视野综合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并逐渐聚焦出切合实际的贫困研究法.在国家动员型和贫民自觉型的对比性反贫困研究过程中探讨科学策略,哲引世界不同主权国家消减甚至消除贫困,进而创造和而有序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的历史实存,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贫困也由此跨越纯粹的经济存在,成为一种深刻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制度设计中,如若未能充分考虑地方性文化的特殊性,是难以实现蕴含着现代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展布的。尊重地方性文化,充分调动贫困社区的社会参与,是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建构起来的集体式发展方式,应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不仅是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的根本保障,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扶贫进入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治理,社会组织将继续深度参与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脆弱性、动态性的特征,需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在对象、目标、内在逻辑方面与赋权理论拥有高度的一致性。运用赋权理论,通过实施自我赋权、个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民族地区乡村扶贫的路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效能,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4.
9月,贵州策划已久的文化活动周亮相京城。此举预示着贵州得以留存下来的丰厚的、自然的、原始的文化资源,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极上,必将以其稀缺性裂变出巨大的能量。 一直以来,贵州几乎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它的贫困,曾经牵动无数专家学者的目光,将研究的触角伸向贵州贫瘠的深沟大山,并由此诞生了一部又一部将来或许成为历史文献的著述。王小强、白南风的《富饶的贫困》,胡鞍钢的《贵州现象》,康小光的《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都记述了这一令人愕然的事实。但是,不论这些文字的记述有多么惊心动魄,期间都隐含着这样一种意思…  相似文献   

15.
程华清  向阳 《中国民族》2010,(4):63-65,I0004,I0005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哲学命题,人们也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人类究竞起源于何地?是非洲,还是亚洲?考古学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  相似文献   

16.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究其根源 ,自然地理所导致的发展环境约束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 ,尽管 5 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但西藏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 ,乡村呈现出整体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认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反贫困攻坚的基础 ,归根到底就是乡村建设。西藏的贫困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对西藏贫困现象的治理也必须有一种综合、整体的系统思想。乡村建设正是从乡村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基础性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扶贫行动和扶贫资源的配置 ,把扶贫行动与乡村社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阶段反贫困的深化和系统化 ,使西藏 2 1世纪的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斯科特命题"认为"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结果经常都是彻底的失败。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德吉新村整体搬迁的绩效成败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德吉新村村民搬迁前的生存资源使他们处于贫困生活状态,构成政府实施整体搬迁的条件,政府行为的目的与当地农民的期望相互重合。这改变了斯科特假说的致命前提,政府的种种努力贯穿于入住农户的条件,住房的修建、耕地的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发展项目的设计以及社会援助等全过程。由此德吉新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跳跃,农业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非农业活动大量出现,农民出现收入增长与贫困缓解的趋势。同时,德吉新村农民社会方式也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变化,包括村民生活世俗化的出现、村民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消费品进入生活,使得德吉新村的农村社会变迁加速。斯科特所强调的要从农民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德吉新村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0,1(2):133-137,166-167
斯科特命题是耶鲁大学的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通过对多个国家宏大社会工程进行分析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即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总是失败的。德吉新村的移民搬迁同样也是一项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目的是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这部分农村居民摆脱贫困的困扰。通过对德吉新村所做的田野调查进行专项研究,并对斯科特命题的逻辑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德吉新村的移民搬迁案例在一个维度上是对斯科特的逻辑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广义地说 ,文化史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环境、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活动痕迹 ,它囊括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涵盖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范畴的各个层面 ,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 ,少数民族文化史也是一部记载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开发史。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区 ,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的历史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回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较为分散的民族之一 ,回族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悠久历史 ,回族文化史反映了回族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动态轨迹。狭义地说 ,它是一门专…  相似文献   

20.
李端生  朱丽 《民族论坛》2003,(10):59-60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文明成果,新闻传播能对消除贫穷、愚昧与落后现象起有力推动作用。因此,将新闻传播引入到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范畴,则意味着一种新的扶贫手段的出现。在我国,利用新闻传播手段对贫困地区施以积极作用已不成为新闻,但人们对这种手段在消除贫困过程中功能上的认识,则未必全面和深刻,所以在借助与投入这种手段上,尚存在不足。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我国民族地区如何实施和发挥新闻扶贫在文化上的积极作用,作些探讨。(一)对“文化”这一常用概念的理解,至今尚无一个统一、权威和公认的表述标准,但总的来看,文化包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