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则徐在江苏做官达七年之久,是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他在江苏任职期间,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亲自种“试验田”,为江苏农业水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平冤狱,提倡兴办慈善事业;他严禁鸦片,坚决反对英国间谍船的侵略活动等。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使江苏人民受益非浅,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南都学坛》2007,27(2):40-41
“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林则徐由此获罪,被贬新疆,他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奔走于新疆各地,从事募民屯垦、勘察南疆、兴修水利、疾呼加强西北塞防等,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爱国者。浮沉宦海近四十年,其中在江苏约十年,先后任淮海道、按察使、布政使及巡抚等职,尤其是在1832——1837年的巡抚任内,他努力整顿吏治、关心生产、兴修水利、赈灾济荒等等,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本文拟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述评。一、整顿吏治与禁烟 1811年林则徐中进士,1823年就任江苏淮海道,接着升任按察使,开始了江苏任内的宦途生活。此时,清王朝日趋衰败,吏治腐朽,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农民生活恶化,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其中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禁烟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位治水方面的专家。在波荡起伏的宦海生涯中,治水思想与实践一直伴随着他。林则徐治水遗留的遗物遗迹为研究他的治水思想与治水实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注重其遗物遗迹的归纳整理,无疑将是研究林则徐致力于治水、修水、用水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为官近四十年,履职十三省,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身处何地、位居何职,他都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不敢有一点贪占。林则徐两次在河南工作都与治水密切相关,不论是任职河道总督,还是充军途中奉命堵黄河决口,他都以脚踏实地的一贯作风、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充分体现了他践行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和为官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贾秀娟同志的《林则徐的晚年》一文(见《北京晚报》1981年4月30日),论述了林则徐晚年的部分政绩。其中象处理回汉纠纷事例中说林则徐“坚决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等提法,我觉得不太合适,特提出来争鸣。 1847年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1849年离任。他是为解决云南永昌(保山)回汉冲突事件而来,来后是做过一些了解情况的事,但他不可能真正地“完全了解情况”。林则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大型浮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看到这幅浮雕,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会怀念中国近代的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卓越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民族危机加深、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可以说,林则徐以他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斗争实践,谱写了一支中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入仕为官四十余载,他提倡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脍炙人口,他从政生涯的廉政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传颂至今。  相似文献   

10.
150年前,林则徐揭开了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帷幕。为了进一步阐明林则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杰出贡献,寻求出他指导自己斗争实践的思想动因是必要的。本文拟就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一商品输出和武力干涉是西方资本主义侵华的两种主要手段。鸦片战争前,在西方的一般商品难以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殖民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国家的独立等方面,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四人帮”,出于他们篡党夺权的需要,忽而给林则徐戴上了法家的桂冠”,忽而又胡说什么“赞扬林则徐,就是歌颂地主阶级”。他们肆意歪曲历史竭力贬低历史人物,在史学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本文将对林则徐在历史上的功过作一次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外国人对林则徐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与研究。本文通过外籍人特别是曾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包令对他的评价,再现了林则徐的人格魅力、历史地位、影响及其经世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作为历史人物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林则徐历史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被迫光皇帝革职查办的原因,从前一直认为是由于受琦善、伊里布·奕山等人的诬陷,以及道光皇帝被英军的威势所吓而致。本文认为这不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全部原因。林则徐等人到广州后,尽改道光皇帝给他的既定方针,采取的禁烟措施与前不一,不能顺承“天朝圣意”,触怒了道光皇帝,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妥协的意义     
魏晓彦  张君燕 《社区》2014,(23):24-24
林则徐发现女婿刘齐衔终日沉迷于逗鸟、遛鸟,而荒于学业,很是失望。当初林则徐果断地将长女嫁入寒门,就是看中他聪敏好学,现竞如此玩物丧志。问缘由,女婿说:“您老不是教导我要学会妥协吗?艰难的学业让人生畏,我决定妥协了。”林则徐随意说道:“这只鸟还挺听话,愿意待在笼子里呀。”  相似文献   

15.
梁廷是道、咸年间广东著名学者,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但他究心西事,热心御辱,热情支持林则徐和邓廷桢领导的禁烟和抗英斗争,成为林则徐、邓廷桢禁烟的助手和抗英的谋士,在面对面的对敌斗争中,梁廷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且带有近代色彩的反侵略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林则徐于1838年12月31日(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北京被任命为使粤禁烟的钦差大臣。从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1840年2月3日(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一日)接任两广总督,至1841年5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离粤赴浙,在粤时间两年多。但自从1840年10月20日(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他正式接到吏部公文,“知奉谕旨,交部严加议处”时起直到离粤,半年多时间内,他已没有奏事权了;他在广东有奏事权的时间仅一年零七个多月。然而,这段短暂的时间,在其政治生涯中,乃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极其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因此,林则徐使粤、督粤的奏稿,对研究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事变以及包括林则徐在内的历史人物,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之林则徐又不同于一般敷衍塞责的官僚,他在奏稿中  相似文献   

1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林则徐的名联,他也确实如此身体力行了,因此被后人铭记。但这样的好官收不收贿赂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一把手)。据陕西督粮道张集馨记载,那一年由于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林则徐在广东近两年时间里的海防建设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不具备近代武器这一不可缺少的条件,才使他的抗英措施归于失败,这种说法具有诸多的片面性,而林的海防努力其成效到底有多大,仍值得进一步讨论。林则徐的海防措施存在多方面的欠缺,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不能充分地动员和利用广大民众的力量,使他的自卫反击战处于劣势,林则徐的失败和清军的失败并非全是因为缺乏近代先进武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要打败侵略中国的外敌,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那就是民众的充分发动和利用,军队的有效组织和训练,政府的决战勇气和正确的决策,先进军事武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述过近代中国人为解救祖国和民族危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经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它的先声便是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林则徐探求西方知识,是和他的爱国御侮思想直接联系的。为抵抗西方侵略,必须了解西方,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必须学习西方的“长技”。虽然林则徐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由于封建顽固派即投降派的破坏而没有达到目的,但他留下的经验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治水     
介绍林则徐的生平与经历以及他对江河水利的治理方策,从而为后世治理水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