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丧失亲人事件如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即探讨大学生丧失亲人之后信念系统和世界观的变化及其与创伤悲痛的关系,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采用世界观量表、生活导向问卷、非理性信念量表、创伤悲痛问卷等对福建省6所高校9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丧亲组世界观的“公正性”显著低于未丧亲组(t=-1.97,P<0.05),世界观的“随机性”、丧亲相关的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显著高于未丧亲组(t值分别为2.93、7.08、8.36,P值均<0.01);(2)丧亲组世界观的“自我价值”与创伤悲痛有显著的负相关(r=-0.18,P<0.01),生活导向、丧亲相关的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与创伤悲痛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41、0.40,P值均<0.01);(3)丧亲组中丧亲相关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能够显著预测创伤悲痛反应(B=0.63,0.21,P值均<0.01;R2=0.201)。因此,大学生丧亲之后的创伤悲痛反应主要源于非理性信念,提示对这一心理问题的辅导应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丧亲之后的非理性信念。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后失依儿童面临着创伤压力、丧亲哀恸以及依附关系变迁的三重弱势困境.社会工作应基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介入失依儿童寄养安置,增进其依附关系的建立;开展多层面的心理干预,妥善处理灾后心理危机;提供失依儿童个案管理,促进其可持续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哀伤辅导模式、平衡模式、支持和干预技术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教育、支持与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以及整合的干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焦虑危机、哀伤危机、失恋危机和自杀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是由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模块、心理教育模块、早期预警模块、心理疏导模块、心理治疗模块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它立足于预防,科学干预,重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地震对丧亲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及其心理援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亲人,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并在性格、情绪、情感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重塑积极性格,尽快恢复复原的能力,重新建立归属感、控制感,是震后对丧亲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内容;而完善震后心理援助体系,建立可以协调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制定相应的监督保障政策法规,注意本地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则是保证心理援助长期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经济与心理的双重贫困日益成为高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通过立足于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学业和生活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压力源,并具体分析了应对压力的策略,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为农业院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校园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卑,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担心被人鄙视嘲讽,甚至是人身攻击,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为此,分析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形成原因并把握其特殊性,对于对其实施有效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格尊重的原则,结合先进的心理治疗技术如隔离遗忘法等,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与引导,帮助其培育积极健康的性取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严重性、复杂性困扰着学生工作者。人们不断探索各种心理干预与矫治的技术。实践证明:在深层心理学和本土深层文化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由“共感”“归本”“显现”三个技术环节所构成的人格深层扩展心理矫治技术对帮助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较快恢复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而在求学、恋爱、人际交往、人格成长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可分为情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对此,应结合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构建心理危机前的宣传教育预防系统、心理危机应激干预系统和心理危机后干预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心理剧疗法在震后丧恸者心灵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12”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实践,得出心理剧疗法是对震后丧恸者缓解忧伤、恐惧、愤怒、自责等不良情绪,以及帮助他们重塑生活的信心、重构生活的意义有良好的效果。主要治疗步骤包括建立安全信任感、引导情绪宣泄、举行告别仪式、与新生活联结。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过程中"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价值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进行价值干预应侧重于价值的功能干预,尽量避免价值的内容干预。通过对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问题的探讨,以期对现实的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区别性原则、塑造和维护相结合的原则等.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有设置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优化幼儿园环境等.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有心理指导法、心灵陶冶法、心理激励法、反"马太效应"法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危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类型,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应该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作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尝试。在“危机干预三级网络”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内部各个干预单元在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对危机个体进行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三者相结合的三级干预、全程干预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地震后灾民的心理危机干预文献研究,总结了震后灾民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措施和方法,构建了灾民心理危机演变过程机理图,并对常见的几类心理危机干预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是指创伤性事件后3个月内的心理干预,而眼动疗法则是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领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意识层面的图像,然后再执行一系列的快速眼动。本文系统总结了早期心理干预的定义,讨论了创伤治疗的关键期,以及需要接受干预的对象;介绍了眼动疗法的早期心理干预,包括神经生物学的作用机制、治疗步骤、治疗方案等,并说明了眼动疗法在早期心理干预中的必要性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心理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缺血性中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分期针刺配合心理干预,采用分期针刺.用临床疗效、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FMA、MBI、SAS、SD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针刺配合心理干预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危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更会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形成心理危机。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探讨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危机前预防预警不到位、危机中被动干预且干预主体单一及忽视对危机个体周围相关人员的干预、危机后干预缺失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实施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及时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基本情况,更有效地对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提供帮助和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湖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在2008年10月下旬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008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偏执症状、焦虑、抑郁、精神病倾向、性心理障碍、自卑六个方面,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深。建议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增强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课堂教育手段,培养新生良好品质,提高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大学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人崭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加强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痼疾”,其犯罪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外化体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重要手段的心理干预对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再次犯罪具有重要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在社区环境中,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通常建立在主观的信念和零散的经验之上,由于缺少矫正效果的相应证据,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鉴于此,文章通过Meta分析产生的系统评价结论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证据,并希望通过完善社区矫正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心理评估与精准矫正机制、持续性干预的经费激励机制、多方社会力量协同的参与机制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正机制,将研究证据广泛应用和推广至社区矫正司法实践,提高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