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并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可以被看作是客观化了的精神,它替我们表达细致而丰硕的感觉与思想。针对人们对新闻语言的是与“非”进行阐述,探讨新闻语言的是亦即是、“非”亦即是,以消除人们对新闻语言的错误看法,还新闻语言以清白。  相似文献   

2.
从“文间性”看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平 《云梦学刊》2007,28(1):146-148,155
不同语言表达式间的“功能同构”现象揭示了语言底层意义的某些通约性,而这种通约性也反映出人类思维中的共性以及不同文化或民族对客观事物或事件属性的认知的相似性。语言的“互文”“超文”式的生成和表达方式也给翻译带来启示,“文间性”的恰当运用可提高文化意象在目标语里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存在通过语言给出澄明,存在通过人成为存在,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同时,语言也是人类“诗意栖息”的家,诗意在人类语言中成为可能。只有“栖息”在“诗意”中,人们才能返璞归真、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4.
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 ,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 ,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 ,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 ,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类”存在几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定义:“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一RealHuman”,即“真人”——就是“掌握有声语言、能够思维、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最新科学成就发现了人脑的独特基因——LAMC3,以及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FoxP2基因;人类的FoxP2基因突变,大约在10万年至7万年前,相应的神经系统和发声器官咽、喉、声带、舌骨等完全进化,可以掌握语言了,这是猿人变成真人的一大飞跃,从此人类学会了使用抽象思维和符号解决问题。只有大脑产生了语言和抽象思维系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RealHuman。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语言起源的问题,认为有声语言的初步出现大约在10万年至5万年前,此后再不断进化与分化,逐步形成现代各种语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反文化”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化创造出的“正价值”与“负价值”同步积累,人类的历史是“正历史”与“负历史”同步演进的。反文化是以反取向思维和行为揭示匡正“负价值”“负历史”为主体职能的一种文化类别。中国古代具有反文化品格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们以特殊的语言揭示了人从“无”中走出,而在“有”中消亡的“负历史”轨迹,他们均从精神上保持了对物质的“反骨”,抵制物欲对人心的渗透。中国近现代历史运动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高品位反文化含量的运动。鲁迅、毛泽东均具有反文化的品格。在商品大潮涌动的今天,尤其需要有为的高品位的反文化的参与和匡正,呼唤真正的“精神贵族”!  相似文献   

7.
存在问题一直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为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答。存在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存在自身是无名的,是前语言的。在现代哲学的所谓“语言学转向”中,存在被理解为语言,哲学家们认为“文本之外无物存在”,以及“在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这种观点恰恰忘记了何为真正的存在。存在自身是不可描述的,一切描述都已经不是存在自身,勉强可以称之为“无名”,但这个“无名”已经是一种有名。恰是语言遮蔽了存在。语言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是无名之域后退才出现的,是次一级的存在。第二,在这个语言建立起来的“世界”之中,“看”具有优先性,视觉是存在感的主要来源。视觉隐喻不仅支配着西方哲学,也支配着整个人类文化和每个人的世界。第三,由语言所建构的世界中的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亲在和间在。亲在即在场,间在是非在场。亲在或此在是一切存在之根,是存在的逻辑起点。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切存在的确认需以意识为逻辑前提。若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是否存在的问题了。每个人的“宇宙”随着意识的诞生而开始,也随着意识的消失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天赋假说”是乔姆斯基提出的关于语言知识的一个假设。普特南对其展开了全面批评。但实际上,普特南所认为的“最初的语言是‘发明的’或‘学会的’,是通过攻占或模仿而推广的”这一观点,并非是反对“天赋假说”的证据,相反更证明了人类特性中的某种“天赋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10.
王子威 《东岳论丛》2024,(1):125-135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由于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展现的强大能力而引起多方深切关注。人工智能能否“理解”自然语言以及这种“理解”与人类的理解有何不同?从这一问题出发,需要详解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架构的大语言模型的语言处理技术过程,深入探寻人与语言的关系,揭示在人工智能将语言视为工具性数据和人类将语言视为存在性中介二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语言作为工具所带来的客观性闭锁和语言作为存在所展开的生成性活力之间的区别决定着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人类的理解完全不同。人工智能将语言视为工具性符号是基于科学的认识论而欠缺一定的时间和历史维度,对数理逻辑的依赖和与事物现实的割裂极易导向一种为适应标准化人工语言而损害创造性自然语言的技术异化。面对得益于巨大算力而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人类的出路是在安全利用工具的同时依然保有着对个体有限性的自觉,依靠语言和经验的连接,坚守理解和时间的统一,也正是在这种语言和理解的存在性中显现着一条可从容应对技术异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经济的“本末”之议,自古以来声不绝耳。立何为“本”是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选择问题;而“本末”之争,为经济政策的确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理论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当不在“末”位。本文认为,经济的“本末”总是具有历史的规定性,一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本末”对立矛盾的发展史,从“农为本”到“农工商”为本,再到时下的有些找不到“本”,历史地记录着人类的经济进步与某些偏误。从我们面对的市场经济世界来看,市场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商品是交易的唯一对象,因此,商品是可以作为当今世界里论及“本末”之题的基本要素。由商品的性质来看,现代经济世界里,“本”应当是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同时包括对于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形成的市场有着支持与促进作用的“大文化”类精神商品。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一类的人类“创新”商品,它自身形成了虚化的市场,同时,经验表明,它对于物质性商品和服务商品市场没有积极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不应当在“本”类商品范围,不应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作为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作为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而是受制于由人类的各种知识、文化形态构成的“文化力场”的综合作用的。换句话说,构成“文化力场”的各个扇面——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历史“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科学不仅是整个人类文化进化的结果,而且是伴随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文化力场”究竟是怎样作用于科学,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和机制作用于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呢?  相似文献   

13.
国内语言学界通常将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等同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体,这根本违背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能指是“音响形象”,不是“语音”。“能指-所指”一对概念集中体现着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而“语音-语义”一对概念体现的是索绪尔所批判的分类命名集语言观。  相似文献   

14.
浦虹 《学术探索》2013,(9):98-101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的“大地”,之所以成为语言性的“大地”,主要是凭借于语言自身的道说,作为道说的语言开辟道路而成道,然而自身却隐蔽不显,语言开辟道路并呼唤出四方世界。作为四方整体之纯一性的大地与其它三方相互归属、相互游戏。本质的语言即“道说”就是家园,家园作为“道说”聚集着天地人神四方,并且此四方整体的镜子的游戏使人诗意地居住在语言作为家园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李洪志的“法轮大法”有一整套荒谬的思想观点,而“未世论”和“救世论”是其中的两大支柱观点。这两大观点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末世论”是“救世论”的基础,而“救世论”则是“末世论”的目的。李洪志打着治病强身的幌子,以虚幻的“末世论”为前提,攻击“现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哪个政府也解决不了”;攻击法律“在机械地限制人、封闭人”,“使人都像动物一样被管着”;攻击“现在的科学不算科学”,由于它的“肤浅……导致了人类社会道德的败坏”,等等。面对“解决不了问题”的政府,“肤浅”的科学、“机械”的法律,人类只能“…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水”意象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水”意象之探源苏昕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从远古畜牧业到原始农业,“缘水而居”的人类对水的依赖几乎超过了陆地上任何自然物。在水之于人的恩惠祸患中,人类文化的一大部类——水原文化得以创造,从而成为各民族基本而恒久的文化原型之一。《诗经》中许多...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语言不断地在变化、在更新。因此从语言的变化和更新也可以对社会生活乃至人类思想的发展进行考察和研究。我现在只是从这一大的课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作初步的剖析。当然,我是立足于戏剧学而进行这种剖析的。 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和古代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有其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语言的内容相当丰富而多样。至于其中“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事后诸葛亮”、“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掌心”、“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跳粉墙的张君瑞”、“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等等,都把文艺作品中创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用了进来。这些艺术形象有的有历史人物的形象作为基础,有的则完全是作者从生活原材料加以提炼、概括、集中而成。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驳斥英国托马斯·卡莱尔诬蔑共产主义者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时所作的庄严宣告。它既蕴涵着深途的哲理,又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历史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历史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种过程的运动规律”(恩格斯语)。而只有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历史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历史研究有助于认清国情。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现实社会犹如一个万花筒,包罗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而这些社会…  相似文献   

20.
0.“触导机制”的由来 迄今为止,在所有论述人类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学说中,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无疑是最富魅力的说法之一。四十年前,B·罗素问道:“人和世界的接触是短暂的、个人的、有限的,那么人是怎样对世界了解得如此之多的呢?”回答是:通过语言。若进一步问:一个人是如何获得语言能力的呢?乔姆斯基答曰:“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合理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