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代,中华帝国掀起开发经营东北的历史浪潮。辽西联接中原、东北,在双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曹操征乌桓是中国古代北疆社会大事。关于进军路线,后学对相关秦汉辽西史地问题理解不同,多有分歧。参诸家考论,梳理文献、考古资料,能进一步明晰该问题。以今日地理论,曹军由潘家口出古卢龙塞,沿瀑河北进,经宽城附近之汉白檀县,抵冀蒙辽交界(汉平刚境),沿凌源南大河东行,达大凌河两源汇流之大城子一带(汉白狼县),逆大凌河干流西南行至凌源、喀左南境,登连绵相接之大阳山、窟窿山(古白狼山)望敌,在古凡城一带与敌交战,后沿大凌河干流东北行,抵朝阳(汉柳城)。以进军路线为切入,考察相关秦汉辽西史地问题,有助秦汉辽西交通、民族、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的区域农业是一种典型的梯度转移模式,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则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分模式:对西北边郡的开发,主要着眼于政治军事目的,故具有跳跃开发模式的诸多特征;对江南部分地区的开发,则依凭较为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以郡县治所所在地为中心形成了点轴开发的模式;西域地区的屯田开发,则在“自然孤岛”、“民族孤岛”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据点农业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中国处于政治统一格局形成的初期,各区域间的差异还非常明显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历 史地形成的各区域文化,还具有十分显著的个性特征。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各区域 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间存在着碰撞或冲突,但更主要的是交融、结果是各区域文 化间差异的逐渐缩小。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统一,对于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加强,起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的合理划分是基础和关键。而合理划分的前提是对各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划分会产生不同的对策,它涉及并影响到区域收入差异、增长率差异、区际经济联系等方方面面的研究和测定。辽宁十四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更进一步说明区域划分与功能定位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对辽宁十四个城市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辽宁新的经济区划的设想、原则、目标、对策。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洱海区域的族群及其文化多样性是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是特定历史空间下各族群基于不同地理生态环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区域之间各族群不断交互影响的结果.西汉以来,中央王朝作为一种"介入性力量"逐步进入这一地区,王朝力量在洱海区域的渗透推动了该地区各族群之间的进一步联系与族群社会的整合.但由于受当地地理、交通、生态环境以及"非华夏"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洱海区的族群和社会呈现出与王朝史并不同步的历史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浙江地区城市经济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浙江地区虽已设郡县,但因地处僻壤,远离统治中心,故而经济并不发达。大部分郡县城市在当时实际上只是统治据点,仅有的经济活力也仅限于浙东北的会稽一带。六期时期,随着政治地理的不断开拓,浙江地区在全国封建统治中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这一变化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突破了原来区域经贸的狭隘性,经济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以山阴、乌程等地为代表的区域性甚至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商贸中心。而浙中、浙南也于此时走上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秦汉社会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的长足进步,商品市场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农村及郡县城市等多层次市场.常见的农村市场有里市、亭市和乡市等,广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通过在农村市场的交换获得了自己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商品,从而使他们的再生产条件得到一定补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在一个郡县范围内以郡县城市市场为中心,形成了第二层次的郡县地方市场,在这个层次的市场里有比农村市场丰富得多的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农民和手工业者等通过在这个市场的交换,充分获得了自己再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从而促进了一个郡县范围内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焦化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典型焦化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应用介休市义安焦化企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项目影响评价结果,计算焦化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指标体系综合指数。以此来表征焦化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对山西省焦化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提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其骧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是一篇影响广泛的经典论文;及1990年,谭先生自析该文尚有四个方面有待充实、提升或补充。秉承此意,本文就其中的三个方面略作申论。首先,西晋中后期迁徙人口大量出现,他们或因饥荒而四处奔流,或受非汉民族政权的掠夺与招引,或为带有明显政治性与目的地的西北迁河西、东北迁辽西、南迁江南。其次,由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往往是以呈团聚状态的侨流人口为对象的,又考虑到了利用侨流人口、避免土客冲突等因素,于是造成了不设侨州郡县的区域存在侨流人口,设置侨州郡县的区域侨流人口也不一定固定居住在相应区域内的复杂情形。再次,依据《宋书.州郡志》所载侨州郡户口数,估算东晋刘宋时期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不宜简单直接,而是需要考虑到其数字的复杂性,并引入一些历史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作出补充、修正与扩展。  相似文献   

10.
河陇上古时期汉语方言地理的变迁是与边塞防御区的盈缩密切相关的.所以边塞地区戍卒战守、移民屯垦以及新辟疆土的郡县设置就成为汉语言扩展的主要标志.秦汉时期是汉语向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绿洲及温暖河谷扩张的重要时期,河陇上古汉语方言区域的分异与整合,正是这一变迁过程的具体反映,这次拓展为汉语言成为河陇优势语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秦汉统一西呕骆越及南越以来,经过六朝的民族迁徙和繁衍,岭南已是“土人与蛮僚杂居”(《旧唐书·卢钧传);)的区域。历朝中央政府虽一如秦汉,在岭南设置郡县,实则推行松弛的羁縻政策。到唐朝时,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对这个民族杂居的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古代的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秦开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立九郡,后汉立七郡。六朝以来,岭南地区的各大姓酋帅,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秦汉的道制,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唐宋的羁縻府州县,元明清的土司制度。其中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迄今未见系统论述,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两晋南朝治蛮机构普遍设立。荆州有南蛮校尉,雍州有宁蛮校尉,豫州有镇蛮护军,荆益地界有三巴校尉,梁益二州有平蛮校尉,广州有平越中郎将,西江督护、南江督护,东江督护。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南蛮校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的设立和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中国疆域发展过程中,辽西走廊发挥着重要的榫卯作用。自燕秦汉以来,中原农耕民族与东北游牧渔猎民族、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以辽西走廊为交流、交往、交融纽带,通过自然凝聚与政权整合,完成从多元到一体、从分立到一统的过程,而独特的区位和地理环境为辽西走廊及其辐射地带诸民族三交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辽西走廊地区诸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地方证据,是中国诸民族通过自然凝聚、政权整合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论秦汉时期西南区域开发的差异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开发,历经数次高潮,秦汉奠其基础。秦汉西南开发,形成先北后南,从北向南分区推移的开发格局。与之相应,西南区域发展不平衡,北部、南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甚大,北、中、南地区间,呈现梯度下降、依序递减的区域性差异。秦汉开发形成的北南走向的开发格局,影响深远,成为宋代以前西南开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辽西农业在三燕时期有了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两汉民俗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民俗区研究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自司马迁起,就开始将两汉民俗区划分为9个,后又有刘向、朱赣把全国划为13个民俗区,17个民俗亚区;今人周振鹤先生重新组合《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把两汉民俗区划为三大民俗区域,16个民俗区,15个民俗亚区。以上划分法都有一定的缺憾,应划为四大民俗带:长城民俗带、黄河民俗带、长江民俗带、珠江民俗带。民俗区的形成有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相对南方而言,北方地区民俗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论秦汉碣石宫的兴建及其对巩固帝国统一的历史作用金家广八十年代以来,辽宁、河北两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相距四十公里的辽西绥中县锚湾到河北北戴河金山咀渤海西岸的半岛、岬角上,陆续发现多处秦汉建筑遗迹,①这将为解开历史上的“碣石”之迷提供有力的人文史迹之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采用主因子分析法,计算出辽西21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排序,提出鼓励发展科技型和生态型农业、重点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等政策建议。研究结果为促进辽西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环境、物流和社会3个维度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2011—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并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结合Argis软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表现出增长趋势,子系统均处于增长状态,但各子系统指数增长幅度差异明显。物流系统指数增长幅度明显,社会系统指数变化幅度次之,环境系统变化幅度较小。评价状态方面:物流、社会子系统都达到成长区阶段,环境系统处在弱载区。区域的非均衡特征明显,皖中地区高于皖南和皖北,皖北城市上升明显,皖南城市长期处于弱载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海 《南都学坛》2013,33(1):18-23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权处理东北民族关系的"高速路"。辽西走廊是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交流的通道,民族人口、特色鲜明的民族物质文化借此南来北往,甚至在此碰撞融合,对走廊内外民族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