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是由我校历史系副教授崔丕同志撰写的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通史著作。全书35万字,概述了近代历史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亚洲东北部地区有关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相互关系的历史过程。这一地区,不仅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在战略上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段历史曾对中国、朝鲜、日本、俄国、美国、英国等国的社会发展及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内容十分丰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此项研究的空白,为国际关系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由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副教授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一书(是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迄今国内外学术界中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历史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通史著作,也是第一部立足于中国的视角,思路清新、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力作,该书有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稳定又变化,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东北亚政治地图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从宏观上研究渤海国与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渤海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古老的中华帝国被新兴的小国日本所击败 ,打破了东北亚传统的“华夷秩序” ;同时 ,甲午战争前后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列强积极插手东北亚事务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代的东北亚国际关系新格局最终确立 ,使东北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一地区的矛盾也日益具有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前日本与比利时在朝鲜经济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日比经济合作的构想,源于日本为解决资本输出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比利时为开拓东亚资本输出市场的要求;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由“南进”转变为“北进”,比利时依附于俄法集团,确定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极限,促成两国走向对抗;朝鲜虽想利用“均势”原则处理对外关系,但未能左右日比关系的发展趋向;日比关系的演变,昭示了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小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满鲜互换主义”,又称“满韩交换政策”,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的一项对外政策,即主张俄国承认日本占有朝鲜,同时日本承认俄国占有满州(即中国东北,为方便起见,以下均称满州),以此实现“满鲜互换”,日俄两国各有所得,建立起日俄双方在东北亚的暂时势力均衡。尽管这一政策最后没有实现,但它的提出和破产都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日、俄、中、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国际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中,至今还没有见到有关满鲜互换问题的专论,甚至有人对这一问题存在某种误解。因此,探讨和分析满鲜互换主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日韩合并是近代意义上的东北亚国际关系重组的开端。日韩合并不仅对近代的东北亚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殖民统治则成为朝鲜半岛南北部长期处于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今日之东北亚日益为世界瞩目,尤其是图们江三角洲多国经济区的开发问题,已引导起了世界众多国家的关注。有的中国学者认为:“渤海国把图们江一带推向了第一次繁荣昌盛。”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在东北亚区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体性的东北亚史何时形成?”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渤海国当为整体性的东北亚历史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宏观的东北亚史应当包括东北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东北亚社会的最重要领域。笔者曾在《“渤海学”刍议》一文中提出一关于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政治的总格局等问题。本文从宏观外将渤海国与东北亚史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列一个纲要,  相似文献   

9.
学术简讯     
两岸三地学者讨论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2000年12月25日至27日,由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北韩国学研究会和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东北亚国际关系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次会议也是两岸三地的学者就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所进行的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此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东北亚多边关系、韩鲜半岛南北方高峰会议及其影响、韩鲜半岛南北方与东北亚和大国与东北亚四个专题。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彼此观点不尽一致,但讨论始终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与会代表都认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两岸三地学者对东北亚问题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机…  相似文献   

10.
刘同舜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镇海,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外文系.现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战后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8册)和《"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简称《长编》)是一部多卷本的战后国际关系史丛书,它按照年代顺序分专题撰写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叙述1953年重大国际关系事件的第8册即将于  相似文献   

11.
金香海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2):15-18,60
中日两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交流历史。但从近代以来,日本以武力挑战中华秩序,企图建立其“大东亚共荣圈”,从而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结构性暴力”,形成了中日两国的战略冲突结构,阻碍着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进程。因此,中日两国应从东北亚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中吸取教训,用和平方式化解两国战略矛盾和冲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东北亚和平体制。  相似文献   

12.
1981年上半年,苏联《近代史和现代史》、《历史问题》、《苏联历史》和《苏共党史》四种历史学杂志,对143部有关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要著作作了评介,其中,研究苏联和俄国史的著作58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著作9部。具体分析研究苏联史的著作占41%,研究国际工运、共运的著作占18%,研究西欧、北美的著作占15%,研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著作占12%,这是苏联史学界在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的四个方面。现将评介这些著作的概况综  相似文献   

13.
一、国际关系史的渊源和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和彼此依存及制约的。国家产生之后,国家不能孤立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能不与其他国家发生交往,经济上的联系,文化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相互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法律关系等等。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范畴内最基本的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最活跃的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政府《对日和约草案》是中国政府预备参加对日和会的谈判方案,该方案基本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政府以维护亚太和平为出发点,联合英、美、苏共同构建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愿望。这一愿望后来被东北亚局势的变化和美国扶持日本的战略所打破。由美国操纵达成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以无视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和东北亚历史关系以及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盟国形成的三个法理文件的态度,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全面损害了中国领土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重大利益,也为东北亚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祝曙光教授于1957年11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史、铁道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述4部。  相似文献   

16.
如同“人生来本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世界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也十分珍视国家“生来自由平等”,近400年的国际关系史,就是各主权国家追求主权平等,独立自主的历史。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加速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步伐,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许多障碍。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含义、发展历程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阻碍因素,论述了几种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且漫长的过程,它虽然与欧洲本身的地域、民族、经济发展和历史的文化渊源有直接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及其策动的历次帝国战争对于正在形成中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冲击,对欧洲国际关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欧洲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对于欧洲近代国际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奥斯曼因素的历史考察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霍震教授     
霍震,了93E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1957年毕业于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于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大学历史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自执教以来,讲授了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专题研究、美国近代史、西方政治制度史、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课程。近十余年来,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尤注重于美国政治制度、近代世界军事经济史的研究。发…  相似文献   

19.
菅义伟政府执政后,本文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较大波动,基于历史和当前地区国际关系的实际情况,菅义伟政府初期的东北亚外交走向仍然会以面向东北亚,坚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特别是稳定同中国的关系。但是,制约菅义伟政府相关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日本朝野对国际战略的评估与分歧、美国的干预以及朝鲜半岛事务的搅动,进而导致其东北亚外交走向存在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甲午战争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30年来,中国的甲午战争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从史料发掘,观点创新,都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的甲午战争研究不仅仅限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抑或中日关系史研究,已延伸、扩展到地区史乃至世界史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传统上以中日关系史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涵盖了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从而使甲午战争研究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呈多样化,除使用传统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的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