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学生工作价值观与学生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工作究竟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人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两种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的学生工作价值观,即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新时期学生工作价值观应该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学生工作的任务、目的、内容和机构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1.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功能上,价值意谓着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于主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发生上,价值表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概言之,价值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的动态统一。根据价值的一般规定,人的价值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人的需要及其对象物是多方面的,因而价值的客体也是多方面的。人有物质需要,物质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物质的价值;人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精神的价值;人也有对人的需要,正为霍尔巴赫所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人也是一种价值客体,具有一种价值,叫作人的价值。在这个意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变化了,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必然要随之作相应的变革。 价值观是多元化的。由于教育是通过传递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不同的价值主体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与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与一定社会的文化有深刻的联系。 “人”与“才”是矛盾的统一体。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就有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同时重视培养“才”,还是教育首先是培养“才”而忽视培养“人”的争论,争论的核心也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问  相似文献   

4.
哲学视野下"教育机会均等"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有关“教育机会均等”内涵的探讨主要以“均等”的量的指标来衡量,而“机会”作为变量又具有不确 定性,因此难以找到“教育机会均等”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价值评价的标准,“教育机会均等”是 人们对教育是否满足其需要的一种价值评价,因此,不同群体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教育机会是否均 等的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们就会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为决策。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前者为客观前提,后者为主观前提。不同的主体,需要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大学生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多层次性和社会历史性。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它可以形成需要意识,从而形成某种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特殊性使人同动物区分开来。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又不是处在同一层次的,它的结构诸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这种结构的历史动变,表现为需要诸层级张力关系的变化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密切相关。需要是构成价值主客体互动关系的前提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不断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追求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离开了人和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异化成简单的工具,而失却其多种价值魅力,也必将断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何在?要弄清楚这个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就得从价值观念到审美价值观念谈起,认识和掌握艺术性审美价值的表现,全面、正确地评价作品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在进行热烈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我国近期的讨论来看,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价值就是对人有用,亦即对人的有用性为价值的基本属性。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在外界物满足人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价值观运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自然认为作品与商品一样,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有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无疑是把价值误认为使用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的不安全性、不确定性,加剧了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并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风险,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往往会发生偏向,要么轻视教育的内在价值,把教育当作迎合市场需要的手段;要么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把教育理想化为一种自足的实体。这两种偏向只会加剧风险,带来更深的不安全感,我们要开展通识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以纠正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偏向。  相似文献   

9.
一、动机与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即凡引起和维持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观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可见,动机是和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机体有某种需要时,就可能产生相应的动机。马斯洛人文主义心理学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水平,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才可能产生另一水平的需要,但也有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是以价值观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一个企业中,总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人,一些不太重要并且离开了也无足轻重的人。因此,当以人为本的观念广泛普及的时候,企业就面临一个到底以什么样的人为本的问题。人有各种思想和动机,企业应该利用的是那些持有与企业期望的动机和行为一致的人。所以文章提出:以人为本应该以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力又满足企业要求的人为本,即以价值观为本,企业的领导者以其鲜明的价值观凝聚认同价值观的人。所以对企业重新定义是:企业是价值观认同的人聚集并且实现各方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因此 ,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不同的价值主体 ,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上。这两种教育价值观历来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 ,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 ,各执一端 ,使得教育价值取向长期在人与社会之间游离 ,呈钟摆现象 ,进而导致教育实践上的偏差。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改革之路和总体构想 ,它超越了以往传统教育理论流派的历史局限性 ,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背景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完美地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地协调起来 ,体现了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运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追求根源于人的需要。价值追求以主体的价值认识为基础 ,又受到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制约。主体的价值追求必会渗透于其实践目的之中 ,成为实践目的的核心。主体头脑中的价值追求一旦产生形成 ,就会转化成为动机 ,激发和支配实践活动。主体为了满足合理、正当的需要 ,而产生形成的价值追求 ,才是合理的、正当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推广,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在培养方式上就需要可以突显现代化特色的培养模式,这也要求各行各业应注重对于员工的自身价值提升,更好的落实对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就将针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国有企业员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价值是教育科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也是左右教育实践选择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教育都要谋求、选择某种价值.由此可见,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由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教育价值观.即追求个人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社会的、外在的教育价值观.这通常被表述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正确地解决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其服  相似文献   

15.
论现时代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自身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其他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作为现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在充满变革的文化战略时代,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必须思考在教育的内容上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并注重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途径,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对教学过程做出价值判定的过程,评价标准总是建立在价值主体对客观主体的需要的基础之上.从总体上说,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可归结为社会和人两个方面,即它必须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前者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后者则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情感、态度的发展.这是教学评价的共性点,任何课堂教学都必须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根据本科院校的实际经验阐述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几种策略及几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 价值评价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价值主体对于客体物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和满足的程度所作出的肯定、否定或限定的估量、评定活动。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事实认识)不同。科学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如实反映,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要求主体的意识完全符合客体实在,在这里,主体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为判定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凡事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认识观;二是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三是坚持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20.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是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当前我国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空间向度上夸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集体价值;时间向度上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内容向度上强调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藐视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