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据苏联《文学问题》杂志1985年第7期报道,去年10月苏联和罗马尼亚两国学者在莫斯科举行了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欧洲社会主义各国(1945—1980)文学的发展”为题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根据苏联科学院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研究所同罗马尼亚科学院G.克林内斯库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所协作课题《文学和艺术对社会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贡献》而召开的。上一次讨论会是1979年在罗马巴亚举行的,议题是“在欧洲社会主义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分期问题”。苏联科学院院士、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  相似文献   

3.
在英美关于苏联文学史的著作中,对于苏联文学的具体发展道路,大致上抱有这样的看法: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苏维埃政权还不能完全控制文学界,这一时期,作家们能“自由和美好”地进行创作;当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苏联文学就开始衰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林朝霞 《求是学刊》2007,34(2):97-102
自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概念几经变迁,在接受过程中被误读,先后演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那么,现实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蜕变的?这些问题有待于知识考古学的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6.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观念的调整、人道主义文学主题的兴盛,青年作家群的崛起等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苏联解冻文学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相似相异之点和存在的偏颇之处。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深入进行,新时期十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将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向成熟的境界,消除与解冻文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苏联文艺界自从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作"教条主义"加以攻击之后,开始了创作方法"多元论"的时期,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9.
王永贵 《学术交流》2004,1(12):28-31
全球化态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表面上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企图进一步遏制和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并未改变,只不过他们变换了手段,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其“反共主义”色彩的对外战略主要表现在:极力推行西方“自由民主”;肆无忌惮地搞“新干涉主义”;实施双重标准的“人权外交”。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移民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苏联的解体、政局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俄罗斯,人们开始重新评价苏联时期的文学创作。一度辉煌的一些作家被冷落一旁,而十月革命后因种种原因被打入“地狱”的作家开始被人们“挖掘”、研究、重视,苏联时期被禁止传播的作品开始出版发行。俄罗斯移民文学做为新时期的“宠儿”,成为当今俄罗斯文学界研究的热门。索尔仁尼琴的回归更引起了文学界的骚动,把对移民文学的研究推向又一高潮。俄罗斯移民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产物,它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民文学之所以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宝贵…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文艺理论教材,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都毫无例外地引证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中的一段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立论根据。 苏联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波斯彼洛夫在其《文学原理》中明确表示:“一些人把艺术的特性归结为形象性,这种观点是陈旧的。”在他看来,艺术形象作为创造性的想象的产物,应当是以情感为特质的。苏联另一位有影响的文艺学家赫拉普钦科同样认为,以形象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当作文学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有当问题涉及现实主义文学的时候,这些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左联”反文化“围剿”斗争的光辉业绩:首先,“左联”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传播与运用,以此指导思想斗争与创作实践,从而保证了反文化“围剿”斗争的胜利;其次,“左联”盟员发奋创作,不仅以众多的力作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而且创造了若干有利于攻战的新文体,全面击溃了敌人妄图扼杀左翼文学的阴谋;再次,“左联”注重于造就大批新的战士,在压迫与屠戮中培育了一代文化新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分析斯大林、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写真实问题的有关论述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何以从要求写真实开始,结果却恰恰缺少真实的原因。将现实主义区分为肯定的现实主义和否定的现实主义的“肯定”、“否定”之说,事实上割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以往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摒弃了作为现实主义之灵魂的历史理性批判精神。真实是从生活本身中得出来的,而不是从某种率先设定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抽象地追求所谓“第三现实”或“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管现实状况如何,都要写出“使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都要说出“肯定的‘是’”,只能使文艺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回避矛盾、粉饰现实的创作倾向的泛滥,导致现实主义精神的退化。  相似文献   

14.
<正> 社会主义文学是年轻的。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文学只有七十几年的历史。倘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受其影响而出现的进步无产阶级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反映工人斗争生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性质的作品也算在内,也不过才有一百多年的时光。而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确切地说只有四十年的历程。然而,社会主义文学却以它的巨大的生命力,不朽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以它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气势磅礴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谈论世界文学的发展,倘若忽略或无视社会主义文学这条醒目的线索,那是不能设想的。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看,社会主义文学虽然还未必完全成熟,但却节节胜利,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中,充当着开顶风船的角色;社会主义文学在人类审美文化进步的征途上,勇敢而艰难的跋涉,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实际已经攀登上了人类审美境界的新高峰。早在1920年,列宁就曾自豪地宣告:“我们也是站在‘当代文化的顶点’上”(见蔡特金:《列宁印象记》,1979年版,第10页)。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学在南北战争之后,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摆脱了建国之初的多少还受到欧州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影响的风格,战前那种为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理想所鼓舞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衰退,代之而起的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美国精神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因被理想的破灭所激发的这种现实主义文学最初的表现是所谓的“乡土文学”,又称“边疆文学”。其后的“西部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发展的亚流与变种。美国文学的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资本主义在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时,忽略或弱化了对现代性批判这一极为重要的内涵,而是强化了对封建主义、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变异,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使它加速偏离经典现实主义的轨道,向革命古典主义方向发展.把新古典主义纳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阈,是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一个创造性贡献,也是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政治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现实主义的训谕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文学最富有生命力。综观世界文学史,那些举世瞩目,流传千古而不朽,至今仍给人以美感和教益的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的。即使现实主义这一专门术语尚未诞生之前,究其性质,那些杰作也大都是现实主义的。这个事实在中外文学史上可以举出很多例证。为什么会是如此呢?这并不是由于现实主义本体有什么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主要是因为它反映出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无论哪个作家,无论哪个时代文学都必须置基于生活之上,回答现实的迫切问题,始终以生活中的人为描写的主体对象。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前后,与文化寻根相呼应,地域文化小说迅速在当代文坛崛起,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创作潮流。特别是其中的“吴越文化”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崭新的审美观照,给新时期文学增添了神奇而迷人的光彩。而且这股“吴越文化”之潮至今仍在奔流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吴越文化”的内蕴,并融汇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潮之中,充分反映了“吴越文化”小说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殖民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日伪当局对文坛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干预,企图把文艺纳入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轨道,但北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作家没有屈从于法西斯军事统治的淫威,北京文学的主体仍顽强地沿着五四新文学开创的道路迂曲生长,保持着不能扼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浙江的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鲁迅、茅盾等都是屡屡称引的一代宗师。同样,新时期的浙江文学也常把反映现实生活奉为圭臬。近年来,在浙江的文学评论界中,又回荡着“浙江乡土小说”、“吴越文化小说”、“吴越风情小说”、“吴越文学”的呼唤呐喊,虽然彼此在称谓上有所差异,然而其主旨和指导思想是极为相近的,一言以蔽之,即大力倡导文学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味。综观这几年的短篇小说,依然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情趣,散发着浓郁的“吴越”气息,闪烁着强烈的地域色彩。无论是表现吴越一方农村独特的“乡土小说”,还是充溢着南方都市风情的“杭味小说”,以及介乎其间的有关小镇生活的作品,都显示了作家们力图凸现文学的地域特色和强化作品的文化内涵的意愿。在此,本文作一扼要的评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