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民族学界对民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并非真实存在,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思潮.民族概念争议的焦点在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对话以及是否用“族群”取代“民族”概念等问题,原因在于中西语境下的民族概念的歧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特性差异、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抓住民族发展的基本特点,揭示民族概念的一般内涵,探求民族概念的研究路径来化解其困境.  相似文献   

2.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处理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教育民族化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而教育国际化则力图使教育超出区域政治与民族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处理好现代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只有走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性地评述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总结了在新的民族化诗歌探索中不同时期及其代表性诗人体现的不同特征.最后从伦理化、抒情化、大众化、意象化与和谐美的角度整体上辨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探索中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福乐智慧》中的某些隐喻性诗句,我们可以看出,《福乐智慧》反映出了喀喇汗王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大致轮廓,其诗句中的隐喻体现出当时封建王朝的社会政治制度。另外,从这些隐喻性诗句能够得知,维吾尔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其认识新事物的思维模式之一,便是以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化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论文以民族化的必要性、民族化的可行性、民族化的系统性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分析,力图对于舞蹈艺术的民族化,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产动漫在“中国学派”时期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秉承民间文学传统,借鉴民族艺术形式,凸显民俗文化底蕴。蕴藉传统文化精神,无论是表面艺术形式还是深层次的内容,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赢得了世界赞誉。这对当下陷入困境的国产动漫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创新有着深刻启示:在全球化语境下,内外交困的国产动漫如何才能弘扬民族传统.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维护文化安全,从而在全球动漫竞争乃至大国较量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国产动漫应该技术与艺术融合,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兼顾,以民族化为根基,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两翼,以产业化和人文化为旨归,如此才能摆脱困境,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欧洲.民族归属感的比喻可回溯到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现代民族与前现代时期的民族截然不同.18世纪后半叶,制度化和职业化的历史研究出现,科学的历史学兴起.历史学家成为民族叙述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民族历史编纂学在欧洲各地崛起.语言、历史和文化被用来论证民族的特殊性.1850-1950年,民族历史编纂是欧洲历史编纂的主导形式.历史学家排斥或调和宗教、阶级和种族因素对民族历史的侵蚀,维护民族叙述的统一性.二战中的战争、占领与大屠杀导致欧洲各国的民族历史经历重新审视.战后,历史编纂学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不断考验民族历史框架,把认同与历史重新民族化的尝试随之产生.21世纪初,欧洲历史学家期待欧洲化、全球化的历史编纂,但民族的历史编纂框架仍然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9.
自决制、联邦制、单一制共和国前提下的区域自治制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三种政治制度形式.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实行单一制共和国前提下的民族区域自治,要突出“三结合”,即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坚持“四原则”,即平等、民主、法制、照顾原则;做到“三不容”,即基本经验不容置疑、基本制度不容动摇、政治优势不容削弱.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集中体现,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的现状说明,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使得国家与地方之间产生国家集权与民族自治、民族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4种矛盾,因此政府与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应相互赋权,才能解决矛盾,实现民族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忠 《广东社会科学》2005,11(6):137-142
文章以大众化、民族化语境为背景,从人性视角切入,对沈从文小说世界的人物形象、牧歌属性和文化隐喻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试着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格局中走近沈从文本人,进而触及其小说的民族内涵和象征隐喻.  相似文献   

12.
重商主义的本质在于财富与权力之间的双向循环.由重商主义的思想渊源和政策效应而产生的经济秩序具有经济行为的民族化这一特征.重商主义所衍生的经济关系从属于其所处之具体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关系.重商主义经济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功能呈现,嵌植于社会体系之中,亦即具有嵌入性.在欧洲的民族国家建设时期,这种嵌入式重商主义的特点尤为明显.国王、贵族和商人这三股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互动,成为孕育重商主义经济秩序的土壤.锁定这一特定时期来对重商主义加以解析,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嵌入性视角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按照当代某些学者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觉醒时期。由于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期延续时间很长,宗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得十分充分和牢.固.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宗族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争战和由此引起的经济制度的变革,传统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受到了冲击;文化觉醒正由此伴随着诸子百家这些卓然超群的思想家而生。他们以反思先世先圣之名,饱蘸激情,殚精竭思,企望彰明和指引中国文化的未来方向。不言而喻,这次文化觉醒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实际人格、儒、道、墨、法尤其是儒家关于人格方面的思想和理想人格模式,影响和促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轨迹、中共的民族理论创新即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是一种理论升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历程,通过考察其历史进程及特点,阐述了该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化的历程和所进行的不断创新特色,并折射出了它赋予的时代使命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普世伦理的民族化和民族伦理的普世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条件下,普世伦理与民族伦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普世伦理与民族伦理相互依存,其实现表现是二者的相向互动,即普世伦理民族化和民族伦理普世化。我们可以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类性与群体性及全球普遍交往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繁荣发展时期,还是民族语言融合或消亡时期?党的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政策是长期的政策还是权宜之计?繁荣发展民族语言对四化建设有用还是无用?这都是当前民族语言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恰当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能否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能否使民族语文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大问题。一句话,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能否跻于先进民族的行列,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一般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前燕不实行胡汉分治.实际上,在前燕中原时期,职官系统在形式上已完全汉化,但承袭了辽东时期的军户制,军队内部鲜卑和汉人分别编制,形成了胡汉分治的格局,任鲜卑族为军府将领.这既是鉴于冉闵之乱的教训而取消大单干台缓和民族矛盾的做法,又在中原汉人集中的地区保存了本民族的核心军事及政治力量,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极具民族融合特色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冷战”语境中民族意识的自觉与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化用,使文学获得了鲜明的民族形态与神韵,成为一种民族化的社会主义文学。新时期开始,文学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削弱了民族意识的政治功能,强化了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当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欧洲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私法基础和文化传统是其付诸实践的基础,全球化浪潮和欧洲一体化、欧洲泛民族化现象,以及欧洲冲突法规则与实体法不足之现状则是其前进的动力和机遇.目前,欧洲一体化虽然面临困境,但民族问的差异性以及民族国家间不同利益诉求的长期存在才是其最大障碍.鉴于此,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欧洲认同,不失为推动欧洲民法法典化的理性选择.欧洲民法法典化的实践对我国民法法典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虽然摄影艺术具有显著的西方特质,但民族化是摄影艺术在中国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规律与审美法则的必然要求.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形成了自觉的诉求,取得许多技法创新,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摄影理论,但也有摄影主体性缺失、忽视摄影艺术特点、存在二元对立思维等不足之处.只有坚持摄影主体性、尊重摄影艺术规律、加强理论研究、反映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民族摄影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