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看到何处”(《沦浪诗话:诗辩》,以下凡引此书不再作注)。正是在这“诗道之重不幸”的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批评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突出特点和战斗传统。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后人可以指责严羽的“妙悟”如何玄虚、多余而没有必要,但却不能否认严羽的“妙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不是回避现实的玄言禅语。  相似文献   

3.
妙悟的对象是兴趣,兴是形象,趣是精神、趣味,兴趣是情性熔铸于诗歌形象之后形成的艺术情味。兴趣与韵味有关。妙悟作为直觉的能力,表现为内省心灵,体验对象,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得来的。妙悟是无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和多种文化碰撞生成的果实。  相似文献   

4.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美学史上一颗闪耀着异彩的明珠.李泽厚这样评价它:“如果说,钟嵘《诗品》和《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诗品》和《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的美学了.如果说,就文学理论的全面分析研究说,《文心》胜过《沧浪》;那么,就审美特征的把握说,后者却超过前者.”对“审美特征的把握”显然包括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说.中国古代美学对艺术的深刻悟性,使它达到了很高水平,但重领悟不重分析、重实用不重纯理论的特性又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严羽的妙语说与克罗齐的直觉说的比较,试图对《沧浪》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有所阐发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禅学大行于世的宋代,宋人论诗每好以禅为喻,以禅喻诗、以禅说诗,甚至比学诗为参禅,此在宋人诗话或笔记中往往在所多见.其中最受人瞩目者,又当首推标榜以禅喻诗的严羽《沧浪诗话》.正因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理说诗,于通论诗禅之际,其说能深契禅学旨趣,是以后世追溯以禅喻诗之说源起时,甚至有人会以为应当始自严羽.虽然在严羽之前,其实以禅说诗已在所多有,论诗时以禅为喻,甚至标榜以禅法、禅悟说诗,在唐宋人诗论中往往习见,然而严羽于《沧浪诗话》内所提出的诗禅学说,事实上自有其在诗学上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艺术直觉和灵感的“禅悟”——论严羽的“妙悟”说张玉霞张祖利谈论中国的诗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的。他提出的“妙悟”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也有相当的价值。我们知道,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7.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他继司空图“韵味”说之后提出的自己诗歌审美理论的“兴趣”说代表作。历代对严羽“兴趣”说褒贬不一,争论颇大。本文试就严羽“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兴趣”说的内涵、“兴趣”说的艺术原则等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 北宋时期,宋诗经过欧、梅、苏、黄的开拓和提倡,显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色,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主流和唐人相比,突破了唐以前诗歌以“吟咏情性”为主要职能的传统,把原来许多不入诗的材料都写入诗中,而且写法上往往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以文为诗,  相似文献   

8.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诗?或者说,诗的本质特性是什么?这是历代诗论的中心论题。《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南宋严羽对诗的界说,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规定。严羽对诗的本质特性的这一理解,源于东汉《诗大序》。《诗大序》融合了前代诗论中的言志和抒情二说,并从先秦哲学中引入“情性”一词,用以规定诗的本质特性,形成了诗本情性之说。从此,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便出现了主志、主情、主情性这三大派的鼎立。南朝刘勰、隋代王通、北宋黄庭坚等人,都继承了诗本情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兴趣说”是对盛唐诗歌创作尚“兴”经验的全面总结,反映了对传统诗歌本体论“吟咏性情”审美特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兴趣”是严羽提倡诗须有“别材别趣”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兴趣”可以看作是盛唐诗之抒情本体,“兴”是有审美特点的情绪体验,也即形式化的感情;“趣”是有美感意味的旨归.其对“兴趣说”的譬喻式界定又受到以宗杲为代表的看话禅判教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如何表达情感?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取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南宋严羽的“别材”说,所论即是这一问题。严羽的“别材”说是针对北宋苏轼、黄庭坚诗论以及宋代诗坛时弊而发的。苏、黄力倡从书本中拾取古事旧辞为诗材,主张以用事为法,酿成宋代“掉书袋”诗风,导致诗道日益衰微。严羽看到苏、黄之论对诗坛的不良影响,因而一反其道,提出“诗有别材”之说,主张从客观物象中摄取诗材。  相似文献   

12.
严羽提出的系列诗学观念影响深远,但这并非全是他的独创。文章以“妙悟”作为个案,管中窥豹,透视他如何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地“拿来”,在广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巧妙地创造,纳入其独特的诗学体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从“妙悟”可见,《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诗学思想是严羽继承前人与推进更新的统一,显示出文化积淀和理论家敏锐眼光及创造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试分析"妙悟"这一重要的佛学命题及其包含的独特审美意蕴,力图寻找参禅之悟与审美之悟的契合点,从而解释佛家的妙悟被中国美学理论所借用、吸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与严羽的“妙悟说”,都是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学说,涉及到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者在理论内涵上有相近、相同的地方,体现出了创作心理活动一般特点,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野,需要相互吸收和借鉴,才能获得对文学创作心理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16.
论“妙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是严羽诗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的提出 ,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及美学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妙悟”的渊源、含义 ,获得的途径和对后世的影响四方面加以论述 ,从而获得对“妙悟”最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严羽论诗以兴趣、诗识和妙悟为着眼点,指陈江西诗派积弊,总结唐宋诗美特质,既有标识时代审美趣味变迁的重要意义,又有自身立论取法未尽完善的弊端.兴趣说提出了新的诗歌至境的理想,主张诗学汉魏盛唐,但历史潮流与时代风会的影响又使其诗论主张包含着微妙的矛盾.诗识与妙悟说指出了学诗的门径和方法,以禅说诗顺应了时代风气而触及到诗歌美学的本质,同时其理论缺陷也使妙悟说自陷其弊.对严羽论诗的利弊得失应结合时代背景而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妙悟"本为佛典用语,在中国佛教文学中应用广泛,许多作品体现了"妙悟"内涵。"妙悟"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禅宗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梳理"妙悟"如何借用到中国佛教文学,又如何被接受并融入中国儒释道等多重思想,最终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诗学范畴,并对"妙悟"在佛教文学中的发展进行脉络打通,参前观后,一以贯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妙悟"说的时空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释严羽的核心概念“兴趣”说基本涵义的基础上,对《沧浪诗话》中其他若干难解的艺术理念或观点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兴趣”说的基本涵义就是人格生命或真切的生命体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严羽的“兴趣”说视为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20.
(一) 记忆与遗忘的比较:庄子式审美遗忘的一般特性走入诗性的自由境界,记忆是现代美学家最看重的法门,艺术创造者受制于记忆并将已逝的美好时光复现出来,使人们得以用昨日的诗意来慰藉今日的寂寥。与此相应,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弗洛伊德)、人类史前经验的原型(荣格)、社会实践中审美经验的积淀,就成了需要被记忆唤醒的浑厚艺术土壤。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副作用,首先,在一系列已定型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