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却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本文拟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救赎文化元素进行解读,进一步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樊婷 《伴侣(A版)》2017,(2):20-22
一、勇敢驶向未至之地 2016年7月7日,第九届IPPA获奖作品揭晓,中国新疆摄影师牛思源从139个国家的摄影师中脱颖而出,凭借作品《老人与鹰》夺得总冠军.这是IPPA举办九届以来,华人首次折桂. 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小牛用了4个电影片段比喻自己的感受,这感觉就像—— 《肖申克救赎》中,安迪冲出下水道,在暴风雨中拥抱自由.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美国媒体相继揭露了曾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星摩根·弗里曼的一则丑闻:这位72岁的影星要和27岁的孙女(没有血缘关系)结为夫妻,目前他正在和第二任妻子办理离婚手续。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美国媒体相继揭露了曾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星摩根·弗里曼的一则丑闻:这位72岁的影星要和27岁的孙女(没有血缘关系)结为夫妻,目前他正在和第二任妻子办理离婚手续。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翻译研究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性相关的问题成为翻译理论界探究的新课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确立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为理论框架,解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杨猎 《女性大世界》2004,(7):161-161
有那么一天下午,我决定看看《21克》了,我一直想看来着,因为它是伊纳里多的电影,他的电影总给你留下惨痛的观影记忆,让你好几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比如他的《爱情是狗娘》,那些不断的撞车发出的巨大轰鸣让你概叹世事无常。  相似文献   

7.
谈到记忆,民间常常爱用“过电影”这个有点特殊的词来表达。“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电影天生就是记忆的艺术,人类发明电影,也许就源于内心深处对于记忆的迷恋。有一次,我读川端康成的小说,读到村庄里放映露天电影,电影胶片烧了起来,引起火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电影的技术层面,很意外地得知:原来电影还会着火啊!记忆中看电影的经历,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历历在目,就像“过电影”一样。《三打白骨精》:记忆中的乡村露天电影小时候,公社有一个放映队,轮流到生产队来放露天电影。但离家20里地的煤矿好像比公社放映队来头…  相似文献   

8.
《老年世界》2013,(11):26-27
关愚谦,德国汉堡大学荣休教授,“欧人华人学会”理事长,香港《信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专栏作家。他是邓小平的俄语翻译,朱镕基一直关注的专栏作家。其个人经历被称为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文革”中著名“叛国者”。  相似文献   

9.
严伟 《公关世界》2010,(9):32-32
最早认识庐山,要追溯到上影厂拍的电影《庐山恋》。电影故事已封存,却忘情不了庐山那秀美的风光和张瑜一套又一套的时装。这是我少年时极为向往的。直到读大学,非要上庐山一次,去经历期待已久的那份浪漫。电影总是给人制造梦想,所以许多人把电影说成是梦工厂。真实的庐山给了我另一个真实,却带给我一个惊喜,没想到,在庐山还可以重温一次《庐山恋》,轻轻抚摸少年的记忆,真的很美好。我想《庐山恋》大概是电影史上播映次数最多、历时最长的电影了吧。  相似文献   

10.
1946年的那次国际法庭审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没有再提起南京的屠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随后有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中国学术界才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最初的研究完全是为了反驳日本右翼。72年来,只有10余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而被不同程度地阉割过。《南京大屠杀1937》的导演吴子牛就感叹:"拍片子就像播种一样要有气候,节令不对,拍出的跟愿望就不一样。"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的记忆很简单,关于中国人,我们只知道一个数字——30万。关于日本兵,我们只知道屠杀和强奸。还有一个德国人在我们的记忆中,约翰拉贝在南京组织的难民营救助了20万中国人。除此之外我们便一无所知了。近期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先后上映。关于那段记忆,我们还需要再次修补  相似文献   

11.
刘邦锟 《老年人》2004,(6):34-36
电影《红岩》中江姐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在渣滓洞监狱,还有一位秘密信使,他不断地把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带进狱内,又悄悄地把狱中的情况传递给狱外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黄茂才,他是国民党渣滓洞监狱看守,被江竹筠(电影中江姐的原型)等人教育转化,后来成为我  相似文献   

12.
顾育豹 《老人天地》2008,(10):45-45
我爱看电影,尤其喜爱体育电影。尽管早期就有了电影《女篮五号》、《女足九号》,如今有了《一个人的奥运会》,但相对于奥运盛事和体坛辉煌成就,我仍感国产体育影视片有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成事在人     
刚刚看了一部电影,香港的译名是《不败雄心》,台湾则是《不倒的勇者》,而在大陆就译为《成事在人》。一部电影三个名字,但意思明显相近,都反映了电影主人公经过一番坚韧的努力而终获成功的故事。然而,电影的情节让我深受感动的,却不是那坚韧与成功,而是橄榄球及橄榄球队如何把涣散、敌对的民心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14.
大片气质     
从没见过哪部电影像《赤壁》这样"触目惊心"的,豆瓣上,刚上映两天的电影竟然就有两百多条评论,首页更是创纪录的被《赤壁》的评论淹没。纵观这些评论,多是调侃讽刺,经过众标题党的强制教育,我便也无法避  相似文献   

15.
看过韩剧的人都笑称,韩剧有三宝:失忆、绝症、治不好。主人公因为飞来横祸而失忆,让剧情产生了张力,也让观众在开怀一笑的同时悬着一颗心,一集接着一集追着看。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正是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忘却的凄美爱情故事。在生活中,记忆与人的存在感与生俱来。每  相似文献   

16.
1998年第一期《大众电影》刊名由郭沫若题写的行书改为正楷字。字体更换后,《大众电影》编辑部的电话铃声不断,有些读者则情绪激动地声明,如不恢复原刊名字体便不再订阅。结果,从第三期开始,《大众电影》便顺应“上帝”心愿,仍沿用郭老的墨宝。说来也是,那天我到文化馆浏览杂志,想看看《大众电影》,好半天找不  相似文献   

17.
把历史中真实的人间暴行与野蛮展示出来,唤醒在耻辱中沉睡者的记忆,是有良知的人做的事。在电影方面,我几乎一想到这一点就想到法国电影。好莱坞大片,是不敢把它和人类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一直看到的是,好莱坞等于资本主义无耻的市场利用,没有别的。既不是文化,也不是艺术,只是逗引感观的俗烂商品。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耶酥受难记》(The  相似文献   

18.
爱情细胞     
某一日,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片名叫作《爱情麻辣烫》,坐在我前排的几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穿着白色上衣,手里拿着白色厨师帽,用四川话交谈。按我的推测,这几个人是某家重庆火锅店的大师傅。电影开始了,前几分钟是关于火锅的戏,他们就很兴奋,嘻嘻哈哈地笑,但很快电影切入正题,没火锅什么事了,他们也就渐渐沉默。而我渐渐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9.
张曼玉小姐和麦乳精,二者其实并无关联,只是因为儿时记忆,那碎了一地、糊了一脸的画面,历久弥新。1992年,我被全城热议的电影《新龙门客栈》震撼了。那时,我甚至不能写全这五个字——特别是"栈"字。只是忽然一下,湘西小镇里的人全都在说这个电影好看……当然,再好看,我也没有办法进去看一看,当时的票价是一块五,家里不会为孩子想"客栈"一把花这个钱。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观察》:沈教授,您平时喜欢看历史剧吗?沈渭滨:因为时间关系我看得不太多。印象中有这么几部还能看得下去,比如早期的电影《林则徐》、《革命军中马前卒》《、康熙王朝》,最近的《汉武大帝》等,还有一些不是谈历史,但我认为亦可归为历史剧,比如《大宅门》、《大染坊》,我也比较喜欢。《社会观察》:历史剧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帝王戏”,您怎么看?沈渭滨: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毋庸讳言,当前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不尽完善的地方,而我们民众的心理也还未能摆脱几千年来的“清官意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好官、好皇帝能为民做主,改变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