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俄共(布)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俄共(布)的中央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俄共(布)的中央机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二是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书记处,三是中央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三类中央机构的创立,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制约。这种权力结构的建构,是列宁为俄共(布)和国际共运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实证地考察分析了在我国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行政权力对供求关系侵蚀而出现的一种畸形市场形态,即行政性垄断。明确指出:行政性垄断是有别于“灰市”的又一种权力经济形态,其显著特征是“强卖”。行政性垄断的成因在于官本位功利化;行政性垄断的运行表现为供给对于需求的各种(价格与数量)强制;行政性垄断与一般私人垄断相比将给经济效率与福利带来更大的负效应。本文的结论是:为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消除行政性垄断等一系列权力经济现象,而这将有赖于政治体制与法律制度的重构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中权力配置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下放权力是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有效途径,但同时应考虑到它的负面效应,即潜在的引发削弱中央政治权威和地方主义抬头的缺点。因此,在分权的同时又要强调必要的行政集权,合理的配置权力.以保证中央政治权威,这是保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权力制衡机制倪立保一权力与制衡中国封建监察制的主要内容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审视刑狱,隶正朝仪”(《唐六典·御史台》)。为的是在中央防止大权旁落_;在地方杜绝封疆大使的藩镇割据或尾大不掉,防范和惩治整个官僚阶层的失职和腐败,以保...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高校发展林公逵(校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它推动着我国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讲话又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改变了的经济体制,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包括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和增设,以及对内阁的改组等。文官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皇亲勋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来达到权力制衡,并以渐进因循的方式进行官制机构改革。清末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广度为前代所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文官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当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1787年的《联邦宪法》,其基本精神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法治、有限政府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反映了美国政治体制构建过程中的实用主义。通过探究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体制转换可以发现:任何宪法在其诞生之初都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些丑陋的,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却是最合适的、最好的宪法。实用主义精神指导下的稳步推进、渐进改革原则是美国政治体制转换留给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的系统工程,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政府及其权力实行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以雏护行政权的正确合法行使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文章在考察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权力实行制约的理念、主要形式及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其法治政府的特殊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分别从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两个基本维度,提出了对我国政府权力实行有效制约的基本思路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纵向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所引起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动情况;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失衡在财政体制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分税制重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本文认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实行分税制和分权制,必然要求以财政及其它经济手段作为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周期率是指政权经历“兴衰更替、治乱循环”的周期性现象。约束权力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法。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是约束权力的两个维度。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模式下,我国以权力监督作为约束权力的主要方式,并找到了民主和自我革命这一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权力路径。权力监督的中国道路包括价值法则、制度体系和法治保障三个方面: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具体化为人民至上的价值法则,是权力监督的根本目标;扎牢权力的制度笼子,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要把国家监督、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民主建设和自我革命,用法治的方式监督和约束权力,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按照各自的职能,建立新的党政领导体制。这是党的领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革.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党的工作的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一、党政不分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种种弊端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领导体制上还存在着重大缺陷。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远未肃清。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是造成这些弊端的一个主要原因。实行党政分开就抓住了除弊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第二次企业的制约因素有三:第一,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第二,人口增长、总量庞大的制约;第三,粮食相对不足的制约。我国农民第二次创业的八项措施:(1)党要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充实、完善的基础上,坚持100年不动摇;(2)引导农民专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4)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5)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要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给与取的关系;(7)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8)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纵向分配即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成为探索当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大行政区体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政权建设的主要模式,反映了我们党在构建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最初设想和基本理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以华北人民政府为代表的大行政区体制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和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从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大行政区体制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4.
段凡在《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权力更准确地说是公权力,简称为公权。一则基于权力主体而言,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是公共机关或准公共机关(社会组织)。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公权力主体。政党并不是国家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国情等原因,执政党的决策和指令,能够通过国家机关得以贯彻和实施。所以,执政党的权力也是公权力。二则基于行使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权力准确地说应该是公权力,而不是所谓的“私权力”。  相似文献   

15.
二、二战期间和战后苏联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发展国家与党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全部政府权力集中在“国防委员会”手中,斯大林既是该委员会的主席,同时也是最高指挥。这个战时内阁虽然就人事方面来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决策机制在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一律实行高度集权的决策体制。这种高度集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所有资源和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自己的严格控制之下,企业成了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决策权;二是在企业内部上层和中下层之间,上层控制了国家赋予的所有的有限的权力,中下层权力不过是上层权力的分解。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及其下属单位权力很小,甚至根本没有权力,因而也不负担任何责任(决策责任),相应地也不分享经济利…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政治体制的运行原则曾宪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指出:“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按照什么原则运行,这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对此谈些粗浅看法。1政治体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自1905年开始在立宪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次转型实验。本文从政治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角度,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存在着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而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契机。然而,清末立宪缺乏相应的支持结构:(1)合法性流失与政治纽带脱节;(2)财政改革与中央汲取能力丧失;(3)军事格局失衡与军事政治的兴起;(4)政治-经济-社会精英转化阻滞;(5)政府与革命团体之间零和博弈倾向。清末立宪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干部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有:(1)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2)提出了爱护、培养和教育干部的原则和办法;(3)阐述了加强干部队伍团结的方针和政策;(4)论述了干部监督、发扬民主的思想,要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各种不正之风。这些思想的提出,推动了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一切反动派,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生命最后时,通过对党和国家现行体制的反思以及对国家机关和党的领导机关(特别是党的中央机关)的种种弊端的深刻认识,对俄国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前途命运给予深切关注。因此列宁在”遗嘱”中,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列宁的这个光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既包括机构和人事的变动,也含有体制改革的思想,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为俄国党和人民留下宝贵遗训,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