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西方现代化范式”为分光镜,以“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为判准,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法学新开出了一个可欲的审思和批判的向度。但其并没有释明中国式问题的根源,也未能厘清“西化”、“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两重困境,补充了一种可能的替代性范式———多元法治论,并指出了“理想图景”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缺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邓正来提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设问,企图通过批判西方现代化范式为中国法学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新方向。季卫东则站在捍卫和发展现代化范式的立场,认为“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本文认为邓正来之所以能够提出其设问,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价值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现象,而基于程序性建构理性的新程序主义法学范式正是这一现象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并不能构成对它的克服。因此,一种超越新程序主义范式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诉求始终是被要求着的,它也要求我们在一种更广阔的思想版图中思考中国法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与"文化"两种范式之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 ,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长期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理论取向或曰理论范式 ,这就是“社会范式”与“文化范式”。近年来理论界比较关注范式的转换或创新 ,但是对这两类范式的认识和反思却很不充分 ,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限度与相互关系不甚了了 ,这就不能不影响真正的理论创新的产生。这两种范式固然关联于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规范这两大类研究方法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这两类方法 ,因为它们指涉着人类存在的本体规定从而包含着比方法多得多的东西。社会范式与文化范式在我国学术界的形成及其变化 ,既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自我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2023,(5):57-86+205-206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法学在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的进程,使中国法学在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全面的挑战,并直接提出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而深刻的问题。邓正来先生就此撰文指出,当下中国法学的根本问题,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断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法学场域的主流理论,皆受制于一种“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据此,中国法学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该问题的提出,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包括批评和交流。本刊择取若干论文,连同邓正来先生的回应予以发表,以期将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环境(生态)伦理学被普遍认为体现着“后现代”精神,但从思维范式与理论论证的根本特征看,却更多地表现着“现代性”。这集中体现于环境伦理实际坚持的现代性核心理念,更体现于其“同一化”思维范式与论证方法。因而,“他者”视域对反思环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并对全球化时代人类面对的各种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思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呈现出相当的理论自觉的趋势,邓正来归纳出其中的主要趋势是权利本位主义、法条主义、法治的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邓正来仔细分析了这些理论趋势的生成背景,并指出它们又共同陷入了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范式”的困局。本文在邓文的基础上借助属文化/差异文化的分析模式,通过区分现代化/现代性所携带的不同的文化含义,简要地指出了这些模式的困境是有差别的,并认为邓正来的批评本身也深陷“现代化范式”的困局之中。  相似文献   

8.
对"法学中国化"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邓正来先生对生活秩序的根本性追问下,以一个问题、两条主线为进路,展开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解读,试图论证中国法学摆脱“现代化范式”支配的过程,也就成为中国法学为中国法律提供正当性论证,同时探寻自身发展的自主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法律经济决定论范式是当代中国处于支配地位的法学研究范式.它对于法学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对中国法学本体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学术形象”也是非常鲜明的.但它过分强调经济对法律的决定性也有失公允性,它可能遮蔽和抹杀人类的认识能力与选择能力.可以说法律经济决定论是由于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机械、片面地理解、阐释而导致的,是没有对经济与法律的关系做细致的资料收集、核实和理论梳理的结果.这些问题催促我们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对其认真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述了他在中西社会之间看到的许多差别,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过,这些差别到底是古今之别还是中西之别?对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先生则给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解答及其分歧,构成了迄今为止我们在这一问题领域所能看到的基本思想景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主题研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邓正来(1·3)无根基时代的智识努力…………………………………………………………………………………………陈林林(1·9)中西差别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葛四友(1·14)现代性与中国法学的迷思———一个思想史视角的思考………………………………………………………袁贺(1·20)为什么问得那么不妙———去蔽过程中的法律寻求者…………………………………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范式”是国内现代化研究开拓者之一罗荣渠教授等人在反思“革命范式”及战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现代化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式,是关注中国现实的产物,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现代化范式”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为逻辑起点,坚持历史主义的现代化分析框架,把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看作现代化的中心命题,而对制度和观念两层面现代化的独立地位及其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今天,“现代化范式”的进一步完善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4.
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将思考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始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图景的实现和完善,这同时也是中国法学的去向.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乃至自近代一百五十余年来,中国的法学研究主要处于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之下.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依旧是现代化的继续,由此,"中国--全球"二元结构分析模式并不能获得比"传统--现代"二元结构分析模式更多的正当性.中国法学研究中不存在"知识遮蔽实践"的问题,新保守主义对于现代化范式支配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处于一种"知识遮蔽实践"的判断是难以成立的,这是由于新保守主义有关"中国理想法律图景"的承诺在论证的逻辑上出现了理性建构主义立场和自然演绎主义立场自相矛盾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在厘定范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两大基本理论范式。革命史范式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化范式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两大范式为相互竞争但非否定或替代关系。认识复杂的历史图景需要对理论范式持有开放式心态和警醒意识,应破除对理论的过度崇拜和迷信。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8.
周东华 《学术界》2002,(5):115-125
二十世纪反复激荡在中国思想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思潮之间的论争 ,大体上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 ,是关于现代化的起因、条件、道路、后果之争。时至今日 ,情况大体依然如此。争论的焦点之一 ,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问题。本文试图回答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现代化范式”的意见 ,并据既有的研究 ,对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从表面看,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研究范式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重要区别,然而,马克思本人与今天绝大多数学者都毫不含糊地认定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不仅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而且在社会研究方法上确实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两者关于社会现实的本质、社会规律的形式和社会研究的方法这三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研究范式之间的主要差别。  相似文献   

20.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诗人,也是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平淡”诗论的首倡者和实践者,影响深远。但过去我们对他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其“平淡”诗论的认识,曾经产生误解。笔者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其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进行再探讨,再评价,以求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