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是龙门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百年。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环境文化学、技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对未来龙门石窟的研究 ,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 ,加强多层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4):120-122
葛天氏音乐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具有原始性、朴素性及群众娱乐性.从<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的内容来看,葛天氏部落位于河南省宁陵县之葛乡,葛天氏音乐的内容和宁陵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古葛天氏音乐在宁陵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源头以及葛天氏音乐对中原音乐和中华音乐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张丽娜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77-78
音乐图像资料可以揭示许多史籍语焉不详的细节,弥补乐响、乐谱、乐器、乐典资料的不足,可以证史、补史,最终达到梳理全部乐史脉络的目的,具有优于其他资料的典型物质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何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楚国音乐文化接受、吸纳华夏民族的礼乐文化,与中原地区、东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于欧洲国家都有密切的联系,促进了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196 6年 8月 2 6日 ,洛阳八中部分学生以破“四旧”为名 ,欲砸毁龙门石窟。为了保护石窟的安全 ,洛阳农机学院师生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避免了被毁的命运。由此可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14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皇家佛教艺术的典范,然而,窟龛造像上留下的诸多盗凿痕迹,年深日久造成的风化剥蚀让窟龛保护备显重要。窟龛石质文物保护修缮,不仅要有正确的保护理念,更需要修缮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是一项要求多学科、多种工艺长期密切协作的挑战性工作。龙门石窟窟龛造像存在的危岩坍塌和渗漏水等多种病害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扼制和科学保护。龙门石窟的青山绿水伴随着辉煌的佛教艺术和精湛的民族文化,正在向世人展示着绚丽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9.
贺志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19-23
龙门石窟的地面雕刻图案,根源于佛教净土信仰对天国世界神话场景的描摹。这种地面雕饰尚有现实生活居址场态移写状摹的审美意识包含在其中——魏唐石窟遗存中这一装饰样式的出现,实际上正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从建筑构成单元上对北方草原文明中穹庐居址的摹写。透过龙门洞窟地面雕刻图案的时代演革,人们可以感受到魏唐其间中原地区东西方民族融合的审美势态。 相似文献
10.
崔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3-175
校园音乐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优雅环境的营造、学子个性与身心的发展、审美观念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好作用。校园音乐在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音乐文化现象则是校园音乐文化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校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其作为素质教育开展的突破口正是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张小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
川南彝族音乐文化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维系川南彝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川南彝族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生存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繁的民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彝族音乐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2.
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原名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大河报》发布“夜游龙门”广告时,未经同意使用了摄影师张晓理的四张图片,张晓理将龙门石窟及大河报社告上法庭,要求赔偿。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反诉张晓理侵权,反诉的理由是张晓理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反诉被法院驳回。案后冷静思考,张晓理的拍摄是建立在龙门石窟修缮和布置夜景的基础之上,没有“夜游龙门”的创意及灯光设计布景,张晓理就不可能拍摄出本案中的照片。龙门石窟管理者应该具有某种权利——景区景点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3.
李法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33-37
作为文化基因的承载者、完成者,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确立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成为所有艺术形态中的佼佼者。从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形态特征来看,中原音乐的历史演进大略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远古、夏、商、周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中原是多种音乐类型、音乐思潮的祖根之地。中原音乐以海纳百川的心胸、雄浑浩荡的气势,汇聚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引领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大潮。 相似文献
14.
15.
龙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110-113
对北魏龙门石窟艺术的研究,向来被人为割裂成了造像和书法两个联系不大的方面,各自为阵,分别为美术考古和书法艺术两个领域所热情关注,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作全面审视和探讨的情况却基本没有。本文分别从其历史地位、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入手,意在还北魏龙门石窟艺术一个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6.
范立君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1):14-15
音乐是一种活性文化的流动,音乐就是"无声之谱",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凝动的音符,从而成为一种符号形式。敦煌石窟音乐的研究不仅验证了敦煌历史的辉煌,更为一代代文化学、音乐学、民俗学和艺术史研究专家们洞开了天方夜谭般的神奇世界,研究正逐步深入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7.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质清秀、风格迥异,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背景和南北人员交流等,对北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中可以洞察南北绘画美学精神的传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杨阳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5):54-55
音乐与文学从产生的一开始就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生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开来形成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我们分析音乐中的文学因素对于我们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音乐等门类的艺术规律、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进行音乐方面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崔焕珍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138-139,142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体现在音乐与境界,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健康等方面上,社会离不开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之中,音乐与社会是紧密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张国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116-118
市民音乐的繁荣是宋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由此,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市民音乐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独特个性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繁荣发展,瓦子勾栏音乐、茶坊酒肆音乐、节庆音乐活动等音乐形式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