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关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而有规律.英汉诗歌的节奏与音韵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做更深一步的挖掘,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2.
百年新诗在韵律要求上经历了对旧格律的松绑、新诗格律的绷紧、自由诗再松绑的过程,而今又在呼吁声音探索上的可能性。诗歌有别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历史形成的,从最古老的诗到现代的自由诗都共享着基本的韵律手段与耦合形式特征,它们本质上是反概念的表意手段。但中国现代诗人的新诗格律探索在认知与实践上并不一致,由于无法从艺术符号角度把握节奏等韵律要素的表意功能,以致步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如音、义分离,以“形”害“义”,等等。当代诗歌基本放弃新诗格律,回归形式与内容合一的语言艺术原则,恢复声音要素在艺术符号创造中的潜能,致力于声音语象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音乐当中有节奏,工业企业生产中有节奏,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有节奏,历史进程及文化发展也有节奏;甚至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许多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所谓“节奏学”,就是研究事物演进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通过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运动结构及其变化状态和特点,发现并运用事物变化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运行轨迹,利用或者创造一种有序的无障碍发展空间,促使事物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避免曲折、反复甚至倒退,从而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实现最佳的期望目标。  相似文献   

4.
1 关于艺术起源,我所了解的代表性论点有这样几种:一、起源于劳动;二,起源于巫术;三、起源于摹仿;四、起源于情感与思想交流的需要;五、起源于自我展现的冲动,六、起源于游戏;七、起源于个人无意识;八、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由于艺术起源的专著甚丰,许多观点均已成为常识,故不一一详述. 2 可以看出,前两种起源理论认为,艺术不过是人类其他活动的派生物. 劳动起源说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某些方式,逐渐积淀、演化成了后来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劳动的节奏,一次次地重复,这种形式被固定下来,演变而成了音乐和诗歌的节奏.的确、劳动的节奏与音乐、诗歌的节奏是有某种相似性.但当我们考虑到,艺术不仅仅是节  相似文献   

5.
杜明甫 《学术探索》2013,(3):108-111
狄金森诗歌的想象艺术极具个性,富有“惊奇”特质,其想象艺术绚丽多彩。狄金森诗歌想象艺术包含了真与美的丰厚蕴涵。她的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并以此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节奏·旋律一般说来,节奏本来是音乐、诗歌和舞蹈所注重的艺术手段。据说,中国古代的所谓“乐”,包孕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随着艺术的发展,相近的门类包括戏剧、小说、绘画和电影艺术,都扑捉、品味起节奏的美感来。达·芬奇就曾认为音乐和绘画都有节奏,音乐的抑扬顿  相似文献   

7.
有事物就有运动,有运动就有速度和节奏。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也是一种运动,读者能感觉它的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叙述节奏。叙述节奏是构成叙述特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成为文学叙述学的一个重要对象。 困难与对策 节奏是一个时间概念,研究叙述节奏必须从时间入手,但我们恰恰在这儿遇到了困难。 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涉及两个东西:故事与文本,故事指由叙事作品中提取出来并按时间  相似文献   

8.
汉语诗歌节奏不是由顿构成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的节奏是由分割成两三字一个的节奏单元即“顿”构成的,这就是“顿诗论”。这种理论并没有经过诗人,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诗歌爱好者认真的讨论和认可,却成为二十年来各种出版物(从严肃的科学著作到普及读物)解释汉语诗歌节奏结构的唯一理论。在林彪、“四人帮”文化法西斯主义压制下,连起码的,几乎是纯技术性的讨论都被窒息。对“顿诗论”表示不满的人很多,但出版物上却只有顿诗论听不到反对的声音,现在该是认真讨论这问题的时候了。“从民歌中吸收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这是毛主席的遗愿,我们的诗人有责任和人民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展开。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节奏是先于意义的;从文本角度来说,声音与意义是相互制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接受的是意义影响下的声音效果。西方现代诗论关于声音与意义的讨论,发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从传统的韵律系统逐渐走向心灵的内在节奏,从而证实了西方现代抒情诗的音乐性正在向意义层面上渗透。  相似文献   

10.
阿波里奈的<蜜腊波桥>通过对诗行形式、节奏、意象、反讽等诸多诗歌因素的恰当地处理,丰富了诗的内蕴,建立起和谐统一的诗性张力结构.它的诗形、诗思、诗韵都极富流动感,是一首真正可读、可诵而且可看的立体未来主义诗歌.这首诗消解了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使它们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带来诗的整体结构的彻底崩溃,而"任何形式上的变化都已是新内容的发掘."本文试图从艺术鉴赏的视角,来探索这首诗创造陌生化艺术效果的手法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华语诗人川沙的汉诗,通过英译,在北美颇具影响力.川沙的诗歌,富有激情与力量,在语言节奏上追求打击乐的音响效果,在诗歌意象上重视自然事物色彩的美丽描摹.他的《裙子组歌》,体现了诗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崭新追求.诗人的故乡与异乡之思,显示了汉诗深度探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浅论节奏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论节奏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秦太明节奏是时间性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音乐艺术。什么是节奏?广义上讲,生物的节律,生活的规律、建筑的谐调均衡都属于节奏;狭义上说,音乐中的节奏是指在节拍的基础上音的长短、强弱...  相似文献   

13.
“变”是《易传》美学的精髓。《易传》认为美是在事物的变化中产生的,没有事物的变化,就没有事物的美。“在天成形,在地成象”,都是由于变化。天地混一,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之形象,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天地万物的形象之美。《易传》的美学思想与它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认为美一产生于事物之“杂”,《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二产生于事物之动,《系辞上》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下事物  相似文献   

14.
邬诺娃 《理论界》2010,(6):159-160
音乐是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不能没有音乐。所以在舞蹈作品中,舞者要和音乐互相配合,互相呼应。音乐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和传播形式上有其自身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舞蹈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是声音的流动,而舞蹈表现出的是形体的变化。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最直接地感受外界事物的两种方式,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通过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论述,阐明了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这诸多艺术形式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系统概念还是事物概念,都既可以描述物质现象,也可以描述信息现象。“客体”和“主体”是信息认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本体论关于信息自在活动的理论中不会涉及“客体”和“主体”这对范畴。不能因为信息以物质(质量或能量)为载体,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质量和能量”与“质和量”这两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通过中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并不排除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中同样有中介场的传递。如果没有中介场的活动,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组分之间则必然会是相互隔绝的,它们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新旧冲突异常激烈。其中,中国诗歌的新旧冲突,尤其是中国诗体的新旧冲突更是文学论争中的焦点之所在。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句式、用韵和节奏三个要素上。在句式上,倡导自由体的新诗群体主张打破旧诗五七言为主的句法限制,代之以灵活多变的自由句式,而旧诗群体则以五七言为诗歌最佳体裁,并对新诗的无定体进行批判;在用韵上,新旧诗人群体围绕诗歌是否应该用韵以及新韵与旧韵问题展开争论;而上述这两个要素最终指向诗歌的节奏问题,新诗人追求不同于旧体诗词格律的自然节奏,力图实现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而旧诗人则坚守格律体的规范之节奏,并以规范为自然节奏之标准。当旧诗群体不断以反抗性立场对新诗的自由体进行质疑和纠偏时,新诗阵营内部也在进行自查自纠和自我调适。新旧诗人围绕诗体问题展开的论争,实则体现了现代中国诗歌标准的分歧。而如何在自由与格律的冲突中不断寻找调适与和解的可能性,则是这场百年前的新旧诗体之争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以及留下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音乐"、"乐曲"、"诗歌"、"歌曲"以上称谓既相关联,又有区别。辨别分析其各自的形式特征和规律是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手段。在探索海西民歌的风格与特征中,笔者着重从语、息、腔、调这四个方面全面剖析和考证了海西的民歌艺术,并对构成民歌歌曲的主要要素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更接近其音乐的风格与特征的本源。  相似文献   

18.
柯卓英 《社会科学论坛》2010,(5):129-132,13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唐代诗歌在当时的传播进行剖析,认为唐代诗歌传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唐代诗歌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以及诗歌的传达、接受和反馈三个重要环节的动态系统在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在这三个环节的流动中,诗人的声名才得以广播,诗歌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种诗歌主张,可能仅仅是主张者个人的艺术趣味和艺术追求,也可能是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人们的诗歌时尚和理想,或者干脆只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态度而已.当我们拿他们的创作与他们的主张试图寻找对应时,发现相悖与脱节几乎不可避免.考察初盛唐的诗歌革新,这种相悖与脱节现象同样存在.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存在相悖和脱节并不能导致得出理论与创作失去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个结论.相反,我认为当创作僵滞时,理论客观上催促了创作的突变,而创作又不断地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的苍白.我不把这当作一个“事实”,而当作一个发展过程.深思的结果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任何一次成功的艺术革新,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行为,都不是瞬时而是历时的功效,都不是孤立而是时代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我认为只有基于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诗歌叙述性思潮发生于一个特定的年代,那是一个现象还原和回到本身的年代。这里所谓"现象"、"本身",既指向事与物,也是生命和语言本身,由此便体现了一种语言、事物与生命同构一体的本体论诗学。如从诗歌叙述学的角度看,则可称作是叙述本体性诗学。从基本类型上说,诗歌叙述主要有喻(或寓)体性叙述和本体性叙述两种形态。第三代诗歌呈现为一种原发性的本体性叙述形态,于坚诗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从叙述者与体验视角的一体性,还是叙述时空与叙述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与鲜明的本体性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