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长春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30-34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4.
李梅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167-168
编辑书法书籍不仅要重视书稿内容的健康、格调的高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深刻把握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感情,以及书写技巧赋予书法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5.
孙本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书法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内在与外在各情况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欣赏层面。本文即从心理学角度对书法欣赏活动中的欣赏层面进行分类,归纳出四种心理方面,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69-74,96
书法传统是一个由“技”、“法”与“道”三个层次构成的,以艺术家的内在情感体验、审美与情感抒发为内在动力,书法艺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为外在驱动力的不断流失与替补的动态螺旋状发展系统.书法传统伴随着传承而产生的信息流失与解读的信息差异决定了今人对书法传统全面准确把握的缺陷性与不可能性.书法传统对于当代书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特定目标的书法创新主要通过书法作品层、技法层和道这三个层次的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韩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30-33
文艺民俗是文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与原生态民俗既有血脉联系又有不同。文艺民俗有三大特质,它们建构着被呈现在各种艺术样式中的民俗的共通性,由此使文艺民俗走向审美之维成为可能,进而使文艺民俗批评走出旧范式。 相似文献
8.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4-96
大诗人杜甫擅长楷书、隶书和行草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审美思想后期与前期不同:前期崇尚张旭,崇尚草书,崇尚豪放;后期崇尚李斯、蔡邕、李潮,崇尚篆隶,崇尚瘦硬.其原因是他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纪丽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06-107
本文旨在探讨中等专业以上级别的学校在书法教学中,摆在书法教师面前的一个素质教育的课题:就是使学生书写水平与书法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共同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能单纯从书写技术即外在形的角度去教授书法,还必须使书法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并行。应从下述几方面入手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力:书法是渲泄心灵情感的艺术;书法要形神统一、情理相通才能达到高超的意境;书法艺术师法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书法伤口的风格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11.
林继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24-27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除了饮食的次数、主食与副食搭配以外,中国饮食民俗结构中的饮食过程、饮食俗信和禁忌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赵德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114-118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中的民俗研究现在已成为前沿研究课题,民间故事的主题和民间信仰是如何被写进文学作品的,是出于作者的本能还是他们的深思熟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文学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学家对民间故事的改写和文学中的民俗研究的种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5):79-83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支撑儒释道的审美进行了阐释与比较,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美实质是"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审美方式为"直观感悟"和"味无味"。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书法的审美言意是"得意忘言"。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的诗性语言来对书法的审美进行阐释,则是书法审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镇江古代书法碑刻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各碑所处时期的艺术价值,论述了镇江地区杰出的书法碑刻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历代书学家、书法家对镇江碑刻的评价、赞誉,分析了镇江焦山碑林汇集的古代碑刻在书法艺术发展中的影响,评说了镇江碑刻在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思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28-131
民俗变迁既表现为具象外显的形态变化 ,又表现为抽象潜在的结构调整 ,可从主体空间的流动、民俗事象的更新和生活需要的增长去认识。为把握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需要提出“主体与时空流动论”、“民俗中心转移论”、“传统与现代磨合论”等新论 ,以发展中国民俗学 相似文献
17.
18.
19.
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或传给后人而创造的。书法,故名思义就是把汉字写到纸上或其他物体上的过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汉字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汉字在最初是象形字,具有浓厚的图画 相似文献
20.
徐国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89-93
民间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类型,有它自身的独特形式和特点。它的“个性”是由民间社会的特殊环境决定的。论者以为:只有把民间传播放在它特有的生成环境,即民俗文化中考察,才能揭示其特质。在此基础上,论者结合民间社会的特点和各种民俗文化事象,分析了民间传播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