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国内天然气新气田的不断发现和各地(如陕西、新疆、内蒙古、大庆等)拼力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重庆天然气化工生产技术优势在减弱,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下降.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实施重庆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陶长元 《科学咨询》2010,(13):60-60
基于国内外天然气化工发展趋势和重庆天然气化工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认识构建重庆天然气化工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进一步完善重庆天然气化工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背景、目标和对策等方面对白云化工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白云化工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实施了基于技术领先的竞争战略,而该战略得以在白云化工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外部关系网络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的集成创新的整合,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技术资源)和关键要素(市场和外部关系资源)基础之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4.
最近,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握全局,面向未来,作出了“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重庆首次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全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必将促进重庆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近,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握全局,面向未来,作出了"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重庆首次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全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必将促进重庆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重庆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在5年内取得较大的飞跃,已发展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重庆市搭建了镁合金研究开发平台,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队伍。镁合金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镁合金零部件和型材产品已实现量产。重度市致力于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和研究机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镁合金产业的发展。重庆镁合金产业集群呈现出异军突起的新局面,对重庆乃至全国材料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长风化工)近年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把长风化工建设"科技长风、生态长风"的循环经济模式确立为集团公司的三类创新模式之一予以推广."化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获得重庆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获2008年度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化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不仅是长风化工在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技术探索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在促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锤炼出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品牌,造就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区域。着力构建和完善富于特色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原始性创新战略、技术集成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区域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争取将更多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创新试点,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环境,最终确定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泸州作为"西部化工城",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化工资源和世界第一大硝化棉、亚洲第一大尿素等生产基地。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和原料结构不合格、企业亏损严重等问题。对此,需企业、政府、社会各界采取措施,加快泸州市化工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何亮 《经营管理者》2006,(10):10-10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优势资源产业将重点推进水电、优质钢铁、钒钛新材料、稀土、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芒硝、金属铝及铝加工8条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促进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于2001年12月25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2年4月25日挂牌,2003年7月交由长寿区开发建设,为市属区建的重点工业园区,是仅次于重庆北部新区的第二大产业园区。园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西部长江北岸长寿区晏家街道,规划面积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6平方公里,发展区22.3平方公里。园区现有化工企业60余家(其中大型化工企业5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乙炔、醋酸、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生产装置,氯丁橡胶居国内领先水平。园区内的四川维尼纶厂、扬子江乙酰化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园区现有化工技术工人3万余人,高中级化上专业人才及管理营销人才2500余名,技术力量雄厚。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垫江建设成为重庆铜产业基地。这一战略决策,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国、西部及重庆铜产业发展全局,站在完善重庆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产业布局。铜产业基地的布局将为垫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必将对垫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研究垫江铜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发展战略实施面临诸多约束,迫切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三个转化"战略再深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近、中、远交叉三步走的路径,依靠创新驱动这一根本动力,促进基础能源供给向绿色低碳转型、煤化工产品向高端终端转型、产业重心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4.
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长风化工)近年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把长风化工建设"科技长风、生态长风"的循环经济模式确立为集团公司的三类创新模式之一予以推广。"化工企  相似文献   

15.
直辖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给商贸流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重庆商贸流通行业必须抓住机遇,把握现代流通的发展方向,强势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强化发展路径,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满足和适应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流通产业,做大流通主体,创新流通方式,拓宽经营业态,改革运行机制,畅通流通渠道,  相似文献   

16.
周志斌 《管理世界》2004,(2):145-147
21世纪 ,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更为突出。作为采掘业的天然气企业是为社会提供天然气商品和服务 ,并在利润动机和国家战略双重目标驱动下运行的经济实体。资源、资金、智力、技术等要素从根本上制约天然气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 ,建立相应的天然气成本管理新模式———“天然气要素成本管理”势在必行。(一)天然气要素成本管理模式构建依据现代管理科学取得重要进展。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 ,知识价值理论、产权理论、组织创新理论、成本管理及…  相似文献   

17.
2月14日召开的重庆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科委关于设立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有关事项的请示>.这标志着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正式落户重庆市.中科院强大的科技力量和高科技人才聚集效应,将极大推动重庆市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科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科研实力雄厚,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设立了研究机构,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极大地增强了地方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转型升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创新结构不合理、产出结构不合理、科技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制定和实施国家研发战略、国家科技振兴产业战略、国家技术转移战略,促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结合《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学习和贯彻实施,本文就重庆市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进行探讨。一、发展思路立足于重庆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基础,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科技力量为支撑,骨干企业为重点,加速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进产业化进程,建立相应的新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基础,形成具有重庆市特色,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若干行业在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集材料生产、加工、零部件制造及应用为一体的新材料研究开发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科院")成立于2008年,是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正厅级事业单位.辖有"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和陆续组建的"重庆新材料研究中心"、 "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等9个中心.重科院确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加工厂--产业技术引擎"的发展战略,是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工业技术的综合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