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在好友的博客里检视过自己的身份:叫我妈的有两人,称我姑姑的有4人,呼我二姨的有6人,喊我阿嬷的两个,叫我姨婆的一个。称我三舅妈的有9人,叫我三婶的有4人,喊我舅婆的有14人,叫我婶婆的有4人,还有个洋女婿该称我丈母娘。这么一算下来才发现,  相似文献   

2.
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亦为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使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音乐教育的潜能1、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有资料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教育能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心理学家佩斯里研究确  相似文献   

3.
正前两个月我被拉进几个庞大的微信群组。中学那个群里有我曾经暗恋过的人,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我还是幻想有一天他会主动加我,然后时不时给我点个赞之类,但这件事没有发生,即使在春天,还是没有发生。大学同学群有57个人,  相似文献   

4.
清浅 《今日南国》2014,(1):31-31
我记得我这么写过:无论你有多么好,世上总会有不爱你的人。  相似文献   

5.
月光宝盒     
如果时光倒流,你想回到那个时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会有一部分人选择回到从前没有把握好的一段,重返就能挽救,再重新来过,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会被累死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让人感觉遗憾,想重新来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我对研究上海很有兴趣,也感到很有需要。说有兴趣,是因为我在上海生活、学习、工作,我要求了解上海;说有需要,是因为大家对上海都很关心,国际上都晓得上海这个城市。我接触过许多外国人,其中很多是降生于上海的,在上海生活过,都很愿意谈起在上海的经历,可见上海对他们来说是有感情的。在使用“上海人”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超出了辞书上给这个词规定的含义了。在我接触过的许多外国人看来,会做生意可以说是上海人,会适应环境也是上海人。有时把江浙一带的许多人士都称作上海人。据说香港有五十万上海人,其中就包括江浙人在内,美国也有许多上海人。这些都反映了上海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爱做白日梦     
袁岳 《可乐》2011,(9):27-27
我曾经是一个很爱做白日梦的孩子。我调皮,但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会幻想出很多自己担任主角的故事——我可能是一场战争的总指挥,调动着千军万马。甚至可以一路摸爬滚打,模仿很多兵种的行动;我想象自己是一个小岛国的国王,管理着文武官员,建造着水利设施;我还设想过自己成了一个很有钱的人,办了一个很大的能供很多人一起吃饭的公共食堂;我也想过自己做了很有义气的强盗,劫富济贫;我还想象过神游仙界,有一对会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8.
陶诗秀 《社区》2010,(3):62-62
曾在好友的博客里检视过自己的身份:“叫我妈的有两人,称我姑姑的有4人,呼我二姨的有6人,喊我阿嬷的两个,叫我姨婆的一个。称我三舅妈的有9人,叫我三婶的有4人,喊我舅婆的有14人,叫我婶婆的有4人,还有个洋女婿该称我丈母娘。”这么一算下来才发现,自己的分量并不轻。但从2008年10月8日起,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我的儿子和媳妇经公证,在亲友见证祝福中成为夫妻,我当婆婆了。  相似文献   

9.
"学无止境",是我毕生的座右铭。我在求学、教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有过广泛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自己的爱好。但是有三件事,一直坚持至今。就是走路、读书和写作。我在60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行万里路,读千册书,写百篇文》,概括了我前半生的历程。万、千、百,是精确的数字。细算起来,我在60岁时,已经走过万里路,读过千本书,写过百篇文。但是万、千、百,也是近似、模糊的概念,说明大到一定的数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初恋情人吗?"十个人里面也许会有十个人回答:"记得。"那么我再问你:"你还记得你曾经暗恋过的人吗?"也许你会有短暂的停顿,搜索一下过往遇见过  相似文献   

11.
我没有哥哥,但是我很感激做过我哥哥的人和还在做我哥哥的人。爸爸的徒弟中,有一个做过我哥哥,我叫他小肖哥。小肖哥后来考上大学,每次放假回家,都为我辅导物理,直到他出国留学。我考上大学时,他特意到我家里来祝贺,问我以后学中文了,是不是就不  相似文献   

12.
到八岁时,我还不记得有谁曾经爱过或拥抱过我,一次也没有。但想想,在世上的八年中,头六年全是封闭在孤儿院里,这也就挺正常了。我认为被人爱或被人关心不算什么,因为那时我甚一直不知道世上还有那种感觉。  相似文献   

13.
冯磊 《社区》2014,(2):45-45
按照我的经验,会读书的人,一般不是呆子。尤其是,会读历史书的人,更不是呆子。面对厚厚的《二十四史》,你会发现,修史的人中,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有遗老遗少,也有朝廷的顶梁柱和马屁精。有时候我想,单单把这些人的命运写一遍,就是一部缩微版的《二十四史》了。那么,这批人笔下的乱臣贼子与帝王将相,究竟有多少没有被美化过、扭曲过?  相似文献   

14.
我在微软内部七年已经换了四份工作,地点从台湾、新加坡到北京,而每次过五关斩六将,面试过我的人应该也超过二十人了:有美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新加坡人、俄国人……五花八门,值得骄傲的是至今还没有面试失败的记录。其间我也面试过不少人,看过不少履历,下面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干件大事     
进屋的人都是来擦皮鞋的,他们大多数态度和蔼,心情愉快。但是,这一位穿黑上衣的人却与众不同,我一看见他就有这种印象。我觉得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他,却又肯定没有和他面对面地相遇过。“小鬼,一星期挣多少钱?”他问我。听得出他在嘲笑我。没等我回答,他就开始告诉我,他在我这么大  相似文献   

16.
积雪草 《社区》2012,(26):15-15
在长长的一生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些难以舍弃让人怀念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比如用过的一些物品、小时候抱过的娃娃、上学时穿过的旧衣服.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恋旧情结。我也不例外。那年搬家,不得已,丢弃了很多旧东西,但唯独那些旧书,我却是舍不得扔掉的。  相似文献   

17.
每逢春节,也是海外华人最喜庆的时候,气氛的热烈程度远远超过过西方人的圣诞节。在欧洲生活了数十年的华侨华人,依然恋着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在欧洲,最早让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习俗和历史的,大概要属中餐馆。我去过欧洲不少国家,大城市里中餐馆比比皆是且不说,就是许多中小城市,找中餐馆也很容易。中餐馆的外装饰都极具中国传统特点,或画梁雕栋,或悬挂灯笼,十分醒目,就是西方人也能一眼便知。中餐馆随着中国人进入欧洲,中餐馆多,华人也就不会少。欧洲到底有多少华侨华人,大概谁也拿不出一个准确数字。1994年旅法华裔学者的研究材料显示,…  相似文献   

18.
山果     
黄兴蓉 《中华魂》2012,(6):34-35
我常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我知道这么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人朝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嘛。但是怎么算过得好?应该和谁比?我不能说不模糊。前些日子我出了一趟远门,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了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19.
黎明 《社区》2009,(29):56-57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许多色彩斑斓梦想。记得儿时的伙伴有人梦想能拥有一双白球鞋:有人梦想将来能坐一次火车:有人梦想将来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我的梦想却和他们不一样.我不曾想过白球鞋,也未曾奢望过坐火车。我只是非常羡慕语文老师的房间里有许多书。于是我就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像语文老师那样,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里排放着看不完的书,那样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了。  相似文献   

20.
爱心     
有些日子没见到那个流浪艺人了。我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小提琴手曾经在这里拉琴,他拉过《梁祝》——其他曲目我叫不出名字。在我听来他拉得非常好,能让我在走过的瞬间忘记每天无聊的生活。我印象中,他高且瘦(不知道为什么高瘦的人总是更有吸引力),除此之外他还穿着靴子,裤子掖在靴子里,也许我印象有误,因为我没有仔细打量过对方,虽然我曾匆匆地走过去给过两次钱。我直觉他是个好看的人,而好看的人总让我紧张,不管男女。还有就是这种给钱的行为让我感到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