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存在的"真理"才是支配文学得以长存的内在隐密的结构,而主体在欲望的社会中处于"失忆"的情况下,即记忆危机的出现会加速艺术走向危机甚而"终结".从生存哲学角度上讲,记忆的危机就是一种生存性危机.可见,解决好"艺术终结"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路径就是要认真做好文学记忆研究,即从生存美学的视角来对文学记忆进行深度阐释,从当前时代精神状况来探讨从事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是1930年代我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与肇始于清末的"国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联系主要通过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观念以及陈望道等人倡导的"大众语运动"得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追求"国音统一""言文一致"的语言学革命,它更是一场漫长的文学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国语运动"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学现代意识嬗变的一百年。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愈到现代愈复杂”。因此,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干脆说:“艺术不能下定义,艺术的本质是弄不清楚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代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一再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了给这个棘手的问题“提供一个解释”(郭沫若语),我想,听听鲁迅的意见,探讨一下鲁迅文学本质观的发展史,一定是有意义的。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和他的好友许毒裳就经常研讨下列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生产应重视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把握和实际运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生产,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社会主义文艺产品具有商品性这里所说的商品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艺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换关系,文艺产品以商品形式出现,它除使用价值之外,也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肯定了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那么它就必然有个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例如作家创作出作品是文学的生  相似文献   

6.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种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哲学探讨的对象;后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下"的问题,如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感知心理,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科学探讨的对象.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但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或者以前者取代后者,或者以后者混淆前者,最后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7.
陈亮的文学观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观为基点,进而落实为"明道致用".他标举"意与理胜"这一文论核心,若兼艺术形式而言,就是他所主张的"理得而辞顺",具体表现为诗、词、文等不同文学体裁均可通用的"立意精稳,造语平熟".陈亮具有诗、词、文通体看待的文学观念,并由此决定了他独特的词学观的形成.在艺术风格上.他则是喜爱阳刚豪放,同时亦不偏废清丽婉约之作.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9.
革命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或主潮,这似乎早巳成为定论,然而,到底怎样理解"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这里的"革命现实主义"指的又是什么?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一条真假现实主义起伏消长的斗争线索,其他的支流和逆流,也都是围绕着这条线索而存在、而兴衰的.因此,在这里就需要首先来考察一下"现实主义",它的确切涵义和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中的"双包案"——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左"倾教条主义的假现实主义之间的原则分歧和复杂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主流、支流、逆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反映和体现着文艺家的哲学、美学思想。茅盾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年,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联系文艺发展史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艺与生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多方面的建树。早在一九二○年,他就提出了“应该晓得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哲理?……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的唯物的辩证的文艺思想,指出这便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文艺史观的引导下,茅盾的作品才放射着时代的光辉,呈现出里程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纠正国内长时期流行的机械的、教条式的文学观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至今并没有准确理解"文学是人学"中的"人"究竟为何,从而最终准确理解我们的文学应该"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等问题。作家艺术家们有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但更应当谨记:人民需要是当代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理解艺术特质的一把钥匙?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这里没有作具体的论述,但他在讲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说过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5页)这里,马克思把思维着的头脑在掌握世界上的不同,区分为四种方式.实际上也就是指出有四种不同的精神生产.这对我们了解艺术生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艺的教育、娱乐作用,常为学者们所关注,论说重出,本来不需要再花笔墨赘述。然而,观今天之文场,这个老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似乎还没有得到完善、彻底的解决。因而,旧题有重论的必要,我这里不妨再唠叨几句。 一 文学艺术从它一产生,就反映出鲜明的功利目的。作为原始人类初级艺术的劳动呼号和舞蹈,大都是用来鼓舞人们的劳动情绪的。艺术产生于劳动,劳动需要艺术,艺术是为劳动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词的含义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的问题.国内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体化哲学".也有人说:"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见物不见人".还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的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提法是否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呢?马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文艺思潮多元化、文学创作多样化的发展,理论方面的新命题、新方法、新范畴不断涌来,冲击着很多原有的理论范畴,非典型化、反典型化的呼声很高.典型真的要过时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应该怎样理解典型.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到我国引入主要是高尔基的典型理论以来,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典型的阐述很多."共性说、"个性说"、"共性个性统一说"、"本质说"、"共名说"等等,各执与词.但是不管典型理论起于何时,怎样发展演变,有什么争论,而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典型化的手段来概括生活、表现生活,在叙事文学中塑造典型人物(并非典型这个名词),是由来已久了.我们应该根据这事实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不论从逻辑还是从事实上看,都不能说文学是"意识形态".给"意识形态"加上"审美"一词,一方面缩减了文学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是个逻辑谬误.文学的本质应该从文学的内容、人的精神向度及其传达方式去考察.文学应该去行使它包括意识形态性在内的更广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1 音乐,它以其"纯粹"的构成与"纯粹"的美学境界,成为感受、理解、领悟另一个完整的世界的象征物."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如是说. 相比之下,文学(哪怕是诗)就要沾滞多了——语言和语言描绘的对象对于其艺术纯粹性的掩盖和污染."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命题不可能表现更高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语). 任何艺术,要探究其"艺术"的构成,都可以从音乐这里得到许多启示."当人们越是普  相似文献   

19.
<正> 《漱玉词》是艺苑的一束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风貌誉满词坛,被人称为“易安体”,但“易安体”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这里拟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有些同志主张把“易安体”区分为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创造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唐玲玲先生在《论易安体》中说:“李清照的词被誉为‘易安体’,体现在内容方面,她的词既包含着个人身世之感,也有国破家亡之痛。”“虽然没有写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但它却以真切的情思拨动了爱国志士的心弦。侯?、辛弃疾仿效易安体,所取正是这个意义”。诚然,  相似文献   

20.
自有人类便产生了文化,但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却是在世界"现代性"进程中才得以凸显,并进而呈现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时代特征.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根本变化是什么?人们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遵循这种提问的思路,本文从文化自觉、文化战争和文化立国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相信这些内容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