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5,18(2):53-56
"史德"论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史德"论是历代史家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的.在大力倡导治史,弘扬中华文明的今天,把章学诚"史德"论当作中华文明的成果之一进行分析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继承发扬其主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经济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但中国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增长成为国际关注中国的新热点.西方文明号称有所谓的"民主"、"人权"、"法制",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对此,简洁、准确、通俗地表述文化的"中国特色",建立"人类文明话语创新"工程,探索、定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社会的"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4):62-6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纯西方的东西,其实那是受西方中心论思维影响的结果.作为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欧洲启蒙运动,本身曾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只是这种影响长期得不到西方主流学界应有的承认.事实上,现代性的两个最根本的价值--自由和平等,都是在中华文明的某些积极要素的启迪作用下,由法国主流启蒙思想家们确立起来的.这说明,现代性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产物,代表着当下总体人类文化的最佳成果,因此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不仅在当时处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中华文明的承传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便在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汉末魏晋以降,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内部分裂与动乱状态,特别是为时长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昔日作为华夏文明核心地域的中原及汉族王朝政治中心的都城,自然失去了其文化中心地位,而散居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承传者.当时的士族,就其地域群体特征而言,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江南地区的自汉代以来成长起来的所谓"吴姓士族";二是自两晋之际及其后从北方迁移江南的所谓"侨姓士族",二者可合称为"南方士族"群体;三是在北方民族融合过程中流居故土的山东、关中等地的士族,可统称为"北方士族"群体.这些士族群体虽然由于各自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家世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表现与特征存在诸多差异,也由于这一时期南北、中外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各家族学术文化异彩纷呈,但其家学门风的核心与基调则依然保持和延续着儒家的礼法与礼学的传统,并以此整合其他各种文化要素,从而为此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嘉川 《学术研究》2007,(12):101-105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既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天时地利、冷暖干湿的自然气候因素,已经限定了人类本能和自我创造的先决条件。人类在创造文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仲高 《西域研究》2002,(4):103-105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于2002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态势"、"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兴衰缘由及复兴的可能性"、"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间的互动对其发展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遗存的价值判断"、"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9.
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不能陷入寻章摘句、史料拼接以及简单的历史叙述,而要在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挖掘中华文明活着的传统.文明中的成素能否凝结为文化基因,取决于文化成素的人性根据及其生命属性,以及文化成素的精神追求及其教化功能.阐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紧扣中国人的人性观念、生命态度及其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德性伦理、悟道思维以及修己成人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凝练和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直至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追求,体现在中国人面对生活和理解人生的实践智慧中.  相似文献   

10.
"乡下人进城"在当下备受关注成为显学,但是,无论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还是文学表述,"乡下人进城"都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休戚相关.与百余年文学历史相消长.不仅如此,实际上.当城市/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地域实体一经产生,它所勾连出的命题就不可能是单向度的延展,而常常是多维度的发散、往返、双向互动等等--至少,与"乡下人进城"(以下简称"进城")并存共生的,还有"城里人下乡"(以下简称"下乡")这一不容搁置的历史、文学存在.当然.本文无意于勾勒"乡下人进城"及"城里人下乡"百余年的文学脉络,只想撷取20世纪30年代"京海派"笔下的"进城"与"下乡"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综观西方哲学,试图整合"个体"存在与"共同体"价值的努力一直贯穿始终.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这一课题也与"一"和"多"的问题紧密相关,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一'和‘多'一开始就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试图把万物都追溯到‘一'.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1]"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正是试图转换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谈论方式,从真实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1,(9):136-137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圆满落幕。在本届大运会场馆建设和赛事运营的庞大体系中,深圳市龙岗区有一个"自选动作"在大运期间闪亮登场,深受各国运动员和官员的喜爱,并得到了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及市民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黎虎 《阴山学刊》2002,15(3):49-50
<中华文明简史>是一本成功的历史专书,也是一次弘扬中华文明的成功尝试,有四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立意新颖,主题鲜明;二、构思精巧,结构合理;三、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四、深入浅出,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15.
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南陈北李"为何不出席党的"一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一大"召开,而"南陈北李"却未参加,对此,目前学术界流行观点都不能给以圆满解释.陈独秀和李大钊缺席"一大"的根本原因是对"一大"不重视.许多早期党员承认,当时认识不到"一大"的意义,认为此前党已有全国性组织.同时,党的"一大"的内容、参加者会议期间的表现、广东党小组的代表数,以及代表们都忘记开幕闭幕日期等种种方面的情况都证明在建党早期,人们对"一大"的认识远没有今天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论"存在"     
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中,"存在"是一阶量词,但作为谓词的"存在"也是可以表达的.肯定"存在"的量词用法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作为谓词的"存在".蒯因消除单称句中的名字、将"存在"一律处理为量词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不存在"难题.承认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确有本体论承诺的差异,就必须承认"存在"的谓词用法.通过在逻辑语言中表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18.
潘田  杨巍 《学术论坛》2006,(9):189-191
]<汉书>中"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一句在之差,令古今学者对此句产生了不同理解.实际上,"偏"翩"两字在上古已具有互通的基础;词义虚化的客观规律从事实上否定了"偏"在汉代作为语气副词的可能性;历代文献资料也证明了"翩何姗姗其来迟"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偏何"一句中,"偏"应看作"翩"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9.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20.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须走综合创新之道;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