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弄清楚中国特色,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二是经济模式的中国特色,三是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四是建设目标的中国特色.这四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旺盛的生命力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与"夫人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于1878年6月19日在英国伦敦以如夫人梁氏的名义举行了盛大茶会,这是中国开展"夫人外交"的开始.郭嵩焘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夫人外交",其原因一是出于外交礼仪而回请西方各国官员,再一是他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认识.但是,郭嵩焘的行为却受到了清朝守旧派官员和国内舆论的攻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使"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第一次具备了系统、完整的面貌.但是,这一学科体系在建构中存在着"结构性或框架性的解释失误",始终没有处理好"西化概念"与"中国境界"之间的关系.在冯门诸子中,率先彰显冯友兰情感、境界之学的人是蒙培元先生.  相似文献   

5.
蒋氏父子与"一个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是我国政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1949年后的三四十年间台湾当局所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本文对原台湾地方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于一个中国立场的基本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这对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迄今为止,"民智问题"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观念.它是西方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现实需要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是西方民主政治理念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因而这种论调既不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国活生生的政治现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因此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思想障碍.扫除这一障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后现代"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受尽怀疑与指责;另一方面,又成为指称和描述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话语,这决定了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的不同追问,表明不同语境下的理解构成了后现代理论本身的混杂性.中国的后现代语境构成了这混杂状况中的一元.文章指出:观念性写作是中国后现代的关键,其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美丑倒置原则、从"自由之我"到"叙事之我"、游戏观念、重估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玉顺 《学术界》2001,(3):23-33
五四传统的精神实质并不是表层的"民主与科学",而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五四"自由主义既脱离当时的现实,又脱离中国的传统.就其严重脱离传统而言,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总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自由主义乃是与其"二希"(古希腊、希伯莱)传统对接的.中国文化传统亦自有其自由精神,问题只是在于如何对这种自由精神传统进行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供给是无限的,但是在中国从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这恰恰与其相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特殊现象,特别是从劳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李佳森、任彝彤在《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世界之问"的提出,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潮流的世界眼光;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世界前途与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勇气.同时,中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中国答案"是包括一系列中国倡议和行动在内的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自身发展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答案"的理念形态,是总体性的战略方案.我们应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求同存异,这将使人类文明和谐永续发展成为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对时间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培养战略眼光,锻炼战略思维,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去体会其内涵,并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答案"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1.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8,29(3):69-71
古罗马史学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罗马的崛起,罗马史学由早期的对自己的扩张行为进行道德辩护转变为彰显“道德优势”。共和国后期,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导致罗马社会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改变,罗马传统的道德风尚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这样,李维对罗马历史进行道德阐释,正迎合了当时罗马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纵观整个古罗马时期,被释奴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被释奴隶的产生是广大奴隶主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第二,被释奴隶的产生是罗马统治阶层进行政治斗争、维护统治的需要;第三、被释奴隶的产生是古罗马保卫国家安全的特殊产物;最后,个别奴隶主为了满足文化娱乐方面的需要或者从道义出发来释放奴隶。  相似文献   

13.
中国都城的东渐是古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是由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同时也深含着地理的、历史的诱因。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既是关中地区经济衰落和全国经济重心转移的结果,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军事中心的转移等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的作用下,都城由长安回归中原,横跨汴河之上、坐待漕运之利的水陆交通枢纽——汴梁最终因其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而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五代和北宋的主要都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古代罗马帝国的葬式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12,(2):109-119,160
罗马人最初流行的土葬,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关;随后由于战争的影响,火葬在罗马人当中盛行起来.公元1世纪后期达于鼎盛的火葬,既是罗马奴隶制繁荣的产物,也是希腊灵肉二元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从3世纪开始,土葬又重新成为罗马帝国中主要流行的葬式,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所造成的.在当时,土葬是一种比火葬要便宜得多的葬式,3世纪的社会经济危机既造成了较高的死亡率,又导致了生活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大部分人选择用土葬方式埋葬自己的亲人.异教民众当中土葬方式的推行,与基督徒的土葬传统不谋而合,这对于基督教在帝国内的传播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基督教的土葬在外表形式上继承自犹太教,但其思想内容却渊源于肉体复活论.这种理论既造就了一种中庸和自然主义的死亡观,也促成了一种简朴和实用的葬俗.  相似文献   

16.
军队是传播罗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对推动行省和边界地区罗马化进程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罗马军队实行的当地征兵的制度,以及罗马士兵与行省当地妇女通婚的习俗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并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当地的传播。在西部行省广泛建立的大量的老兵殖民地对罗马文化的推广以及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汶成 《齐鲁学刊》2002,(1):120-123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 ,有些论点极富启发性 ,是当今文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条路向 :文质论 ,“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诗歌音韵学  相似文献   

18.
刘建仓 《齐鲁学刊》2013,(1):111-114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相似文献   

19.
裴学海撰《古书虚字集释》是继杨树达《词诠》之后于三十年代出版的又一部重要的虚词著作。本文从辞书发展史及近现代学术史的角度,检讨了这部虚词名著在中国现代辞书史上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当今的汉语语文词典尤其是虚词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谢桃坊 《学术界》2012,(2):116-124,285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新材料研究、白话小说考证和古史讨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使新倾向成为国学运动的主流。古史辨派和历史语言学派均属于新倾向的两个流派,它们的发展促进"新考证之盛行"。此种新的科学考证方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它为中国学术提供新的事实依据,澄清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疑案,纠正传统文化观念的谬误,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