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满洲统治者征服漠南蒙古历经半个世纪之久,而这一意义重大的事业主要是在皇太极在位的17年中完成的。天聪年间已有嫩科尔沁、扎赖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禄科尔沁、四子、翁牛特、喀喇车里克、吴喇忒、土默特、喀喇沁及察哈尔等部落陆续降附。崇德朝又有西土默特、鄂尔多斯、乌珠穆秦、蒿齐特、苏尼特、阿霸垓诸部相继来归。在征剿与绥服漠南蒙古的过程中,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蒙古各部原有的社会政治体制,从而确立了对漠南蒙古的有效统治。其结果,不仅加速了明、清王朝鼎革的过程,奠定了入关后外藩蒙古札萨克的基本规制,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评述皇太极统治漠南蒙古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3.
嫩科尔沁部南迁以后直到17世纪30年代以前,阿鲁蒙古的阿鲁科尔沁、四子、乌喇特、茂明安、翁牛特、喀喇车哩克、伊苏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等部落主要在兴安岭以北呼伦贝尔草原,有的北达到斡难河中游地区游牧。林丹汗西迁后,阿鲁蒙古诸部逐渐南下,与爱新国建立了政治军事联盟,最终归附于爱新国。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蒙古是东北西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游牧部落。满族兴起后,从后金政权到清朝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父子对游牧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科尔沁蒙古非常重视。为了争取这支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采取了结盟、联姻、恩赏封爵、立法约束及划地编旗等策略使科尔沁蒙古由敌对转向归附,最后彻底臣服。在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后金—清政权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为清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蒙古是东部漠南蒙古的一支,因其驻牧地与满清发源地最为邻近,故最先确立了对满清的臣属关系,并始终保持着与满清皇室的相互联姻。由于这种特殊关系和自身强大的实力,科尔沁蒙古在清初作为满清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考察当时五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大战事,阐述科尔沁蒙古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借此强调科尔沁蒙古在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2 0 6年 ,蒙古人通过建立自己统一的中央王朝 ,从而成为中央亚细亚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不仅是蒙古部落内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 ,而且与外部条件有关。蒙古诸部大约在 11-12世纪之间已摆脱了氏族制度 ,进入封建社会关系的发展阶段 ,建立了称为“哈木黑蒙古”的国家。哈木黑蒙古国经历了崛起、衰落的阶段 ,存在于整个 12世纪。11-12世纪蒙古社会的基本问题取决于哈木黑蒙古国的内部矛盾 ,取决于哈木黑蒙古与塔塔儿、克烈亦惕、乃蛮等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因此 ,在哈木黑蒙古国的基础上统一有毡帐的百姓 ,建立独立的中央王朝 ,曾…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春秋·严冬》(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区蒙古族作家苏尔塔拉图的又一部杰作。这部书对故乡土地发出了深沉的回顾和由衷的歌唱,为内蒙古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科尔沁春秋》共有四部,它要从科尔沁遥远的过去,追溯到她的此时与未来。《严冬》是它的第一部,它叙说的是科尔沁冬天般寒冷的过去。每个在科尔沁政治严冬生活过的殉难者,都有一部冰一般的历史。而整个科尔沁民族的命运,就是它完整的冬天的帐目。作家就从这里开始了它动人的歌唱。  相似文献   

8.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给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相似文献   

9.
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锦氏家族与女真爱新觉罗家族有着世为滋亲的传统。明万历四十年(1624)科尔沁明安贝勒送女博尔济锦氏与努尔哈赤成亲,成为科尔沁蒙古首领第一个与女真联姻者。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孔果尔贝勒之女为侧福晋,即寿康太妃。清太宗皇太极光娶科尔沁奥巴的叔父莽古思贝勒女博尔济锦氏为第一夫人,即孝端文皇后,接着又男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博尔济锦氏为妻,即孝庄文皇后(乃孝瑞文皇后侄女),福临生母。孝庄文皇后,功助三朝(太宗、顺治、康熙)奠定了清初格局,是清初科尔沁蒙古博尔济锦氏家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0.
蒙古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蒙古民族统一前有大小不同的几十个部落,经济形态有其各自的独特性,诸部各有君长,不受一主约束。这种政治上的分散局面导致各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著名蒙古学专家符拉基术年佐夫在《蒙古社会制度史》一书中,按照各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12世纪的蒙古诸部分为两大类:即森林或狩猎部落群与草原或畜牧部落群。随着蒙古民族历史、经济史研究的深入.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加以分析.13世纪蒙古诸部社会经济形态可以更加细致地分类:第一类,森林狩猎部;第二类,森林驯养部;第三类,草原畜牧部;第四类,游牧农…  相似文献   

11.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已逐渐形成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海西女真在南迁后,逐渐形成四部,史称扈伦四部(也称为海西四部)。扈伦四部中最先崛起的是哈达部,其强盛时所辖范围延褒几千里,女真各部“皆尽服之”,成为女真各部盟主。但强盛一时的哈达部在16世纪后期却迅速衰落下去,并成为扈伦四部中第一个被努尔哈赤灭掉的部落,其衰亡原因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3.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肃慎。金朝灭亡后,原居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一部分迁徙至辽东一带,以建州女真著称;一部分迁徙至松花江大拐弯处,被称为海西女真。明代女真继承金元两朝后进女真的文化,是为原生态文化。明末,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文化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为次生态文化。清朝建立后,由于驻防、留守需要及八旗生计等问题,满族形成复杂的散居各地的局面,可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由此发展而来的文化是为再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江东大族群体是一支在两晋之际江东政局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重要力量。随着两晋天下及江东形势的不断变化 ,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治心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 ,他们选择了与“侨姓”士族合作的道路 ,最终促成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南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镇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都会。尤其是三国东吴早期定都镇江,促进了镇江文化、书法的发展。加之晋室南迁,众多书法名家随之来镇,形成了“书人辈出,南朝风流,千古美谈”(祝嘉“书学史”语)的兴盛局面。本文着重阐述六朝时期镇江书法兴盛的条件和因素,并通过近年在镇江出土的一批六朝墓志和书法碑刻来论述其书法艺术的价值与风貌。  相似文献   

16.
张居正改革之前,周边民族形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北方,虽然蒙古察哈尔等部频年侵扰,但随着俺答封贡的实现,明蒙关系趋于缓和,蒙古诸部"臣服"明廷,贡市不绝。在辽东,女真王杲部逐渐兴起,连年入掠,成为明朝民族关系中的新问题。在南方,嘉、隆以来少数民族的叛乱与反抗斗争并未全息,但同时各少数民族土司长官仍然定期进贡。凡此,都要求张居正改革集团顺应民族形势之变化,因地制宜地推行相应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在成都摸底河两岸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历史上开明王朝生活于此的文化遗存.开明族富于治水经验,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后很快就取代了出自西山的古蜀族,建立了金沙古城,因此这里并无望帝于丛帝禅让的情况.而古蜀族地位逐渐下降,其沦为二等公民殆无疑义.金沙古城与十二桥遗址相近,应是同时代的双子城.金沙时代气候温暖潮湿,其自然环境与三星堆时代迥然不同.距今约2300年前,金沙古城毁于洪水,不久强秦入侵,开明族统治结束,亦即古蜀最后覆亡.  相似文献   

18.
南宋立国江南,江防成为事关国家存亡的要务。南宋构建了以江防为根本,川陕荆襄为屏障,淮防为藩篱,海防为辅助的对金防御体系,建立了专门的江防水军和多层次的江防要塞体系。在对金防御和弹压水贼中,南宋的江防体系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其轻上游,重下游的缺陷导致蒙古从鄂州突破江防,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孙靖国 《南都学坛》2012,32(3):22-32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形成了假道大理经南宋广西北上灭宋的"斡腹之谋"。前四汗时期,因受宋蒙关系及宋蒙战局影响,吐蕃、大理一线即今藏彝走廊地区成为蒙古军对宋战略主攻方向和进军路线要道,大理及周边诸蛮被迫卷入蒙古军征服计划与行动之内,因而其时蒙古与大理关系带有鲜明武力假道借路的军事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