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安 《社区》2010,(10):46-46
晓肖反应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很多居委会干部怕考核,但并不是怕被“考住”,而是疲于应对文山会海。新疆乌鲁木齐各社区前不久也迎来了“考核”,但他们的考核不再仅限于“本本”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考社区干部与居民的熟悉度,很有意思,值得其他社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有太多太多的梦想,人们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也许不能,但我要去尝试,我希望不管在哪里都能鱼与熊掌兼得。我的梦想一:美国人能够真正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我的梦想二:中国能够找到在低龄人群中发现运动员的新方法。我的梦想三:中国人能够了解篮球。我的梦想四:中国篮球能够树立自己的风格。我的梦想五:中国球员不再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3.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到两个年轻老人(60多岁的子女)搀扶着一位老老人(80多岁)到医院看病想到的。人老了,从社会人回到自然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称之“老小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渐渐地衰退了,过日子出现“五怕一多心”:怕孤独、怕冷落、怕人嫌、怕忘事、怕生病,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易发“小孩脾气”。平日谈话、打电话、发言“收不住口”,别人听着有点烦,这大概就是“老还小”了!  相似文献   

4.
老伴儿     
刘建民 《社区》2011,(11):62-62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起“老伴儿”一词。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老伴儿?”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老伴儿。老伴儿,就是老了有个伴儿。”老伴儿再深一步的含义,也许就说不清了。我对老伴儿真正含义上的理解,缘于发生在去年3月家庭中的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5.
荀宅花树     
5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进入京剧剧场,有幸看到了四大名旦中的三位:梅、尚、荀。其中最年轻的程,最早离开了欢喜他的戏迷。梅、尚是“大青衣”,扮演的是雍容富贵的妇人,衣服厚实,化装也繁复,多少可以遮掩一些演员的老态。荀则不同,他是花旦,多扮演天真无邪的少女,眉目传情之处很多。可惜人已经老了也胖了,肚子也认真地腆了起来。但是他并不怕,甚至有些“无所谓”。在他主演的《元宵证》等戏中,他侧身腆著肚子、迈著大步就出台了I老观众在笑,我这新观众却惊讦:这就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晚年麽?人老不算“毛病”,但总得遮掩一下呀…  相似文献   

6.
我看成功     
克里姆林官里曾有位尽责的老清洁工,她说:“我的工作其实和叶利钦的差不多,叫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而我在收拾克里姆林官。”她说的多么轻松怡然呀!一位地位卑微的清洁工能以如此豁然开朗的胸怀去看待自己的位置,让人在佩服之余陷入了沉思:其实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关键在于你是以一个什么心态去看自己的位置,是怎样定义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买新房后认识了装修工小王,休息时我问小王:“老家哪里的?”他面带羡慕和遗憾地回答说:“东北吉林,你们北京人多好啊!”我告诉他:“其实你们的老祖儿也是北京人。吉林是女真人的发祥地,他们从白山黑水间一路拼杀到北京,统治北京一百多年,他  相似文献   

8.
李桁 《可乐》2010,(6):57-57
诗人,是个含义复杂的称呼。眼下,忽然听见谁说“我作了一首诗,跟你分享一下”,便忍不住五官移位,表情复杂。这说明两件事:第一,我不再年轻了,过了所谓的“诗歌年龄”;第二,我还不够老,不属于被朦胧诗教化过的那代人。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向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边学习,学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我感觉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寻芳”“拾贝”的惬意!  相似文献   

10.
廷巳 《华人时刊》2007,(1):38-43
也许很久以前,他们就来到这个城市,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属于他们的天空:也许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找到工作,甚至于有过许多家企业工作的经验,但是他们依然无法享受城市的安全感;也许走在城市的街道,他们对城市的每一丝气息都非常熟悉,但是,这些大学生说: “我觉得这个城市不太适合我,…我该到哪里去…” “当我从一家企业出来走到另一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经验储蓄还是一片空白。” “那些活,稍微有点电脑常识的人都能做,哪怕他只是个初中生。” ……  相似文献   

11.
爸爸、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家里,我怕爸爸,爸爸怕妈妈,妈妈怕我。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外号,而且一人降一人。“健忘鬼”——爸爸爸爸经常因为工作忙而丢三落四、没头没脑的,就说这件事吧。那一次,爸爸回到家,想轻松轻松,便打开电视机,戴上眼镜看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疲劳过度,他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醒来后,他突然问我“:遥控器放哪儿了?”我被这莫名其妙的问题问糊涂了:遥控器不是放在你那儿吗,怎么问起我来了?真怪了!“”快帮忙找找遥控器到哪儿去了?”爸爸一副认真样。正在这时,妈妈也走了进来。我边翻边说“:妈妈,妈妈,快…  相似文献   

12.
正小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怕我们冷,也怕我们热,怕我们被人欺,也怕我们闯祸。如今,他们老了,更怕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我们嫌他们唆,甚至怕我们不回家。张爱玲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人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怕自己的儿女。人到中年,重新回味,才明白这里的"怕",有依赖和讨好的意思,心里顿时涌出辛酸。  相似文献   

13.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14.
每每看到老年夫妇牵手散步或并肩闲坐时,我的心头总会一暖,觉得他们真是浪漫。于是,不由憧憬自己退休的时光,想着到时一定要和老伴好好享受年老,也把日子过得这么浪漫。母亲的老战友病重,我陪母亲去医院探望。病床上的老人瘦弱得不再是我记忆里健硕的样子,原来那极富磁性的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却还是习惯挥着手说话,哪怕动作已迟缓无力。老人对母亲说:“还记得你当年留着长辫子的模样,多漂亮啊,怎么这么快我们就老了呢?怕这次你来看我,就是我们的告别了。”一旁老人的老伴,抚着老人的手,早已老泪纵横。  相似文献   

15.
本来以为,住在老科学家身边安全可靠,后来我发现和我想法相似的还真有不少,结果形形色色的人跟老科学家们成了邻居。楼上不知道哪户,有向下扔东西的习惯。一天早晨我还在大睡,有人狠狠地砸我的门,一开门,是楼上的一家,说锤子掉进我家院子了,要捡回去。我心想,估计以前扔塑料袋纸盒子的人也许就是她,有心想揶揄一把,又怕冤枉了人,客客气气地把锤子还了人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我“接触”最早的好人大概首推“雷锋叔叔”了。雷锋做好事是随时随地的,并且不图回报。在我的印象中,这就是好人的“标准”。等我年龄稍长,又知道了另外一些关于好人的议论。诸如:“好人不长寿,害货一千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现在想当好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连我自己也远不如幼小时单纯。倒不是怕“早死”或被人欺辱,实在是社会对做好事的人那异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8.
《新少年》2010,(12):12-13
多多熊:我是一个爱害羞的女生,妈妈让我在她的朋友聚会上唱歌,我都不敢唱,怕别人笑话我,其实我唱得并不差,可我就是不敢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鸥鸟 《社区》2009,(11):28-29
卖辣椒的人,恐怕都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个众所周知又非常经典的问题。那就是不断有买主问:“你这辣椒辣吗?”不好回答。答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怕辣的。立马走人;答不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喜欢吃辣的,生意还是不成。当然解决的办法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非常经典的,那就是把辣椒分成两堆,吃辣和不吃辣的各选所需,这是书上说的。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0,(9):60-61
拳头紧握,内心缺乏安全感 一般情况下,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宣誓时,必须要右手握拳,举至右侧齐眉高度。有时在演讲或说话时,捏紧拳头,则是向听众表示:“我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是在有矛盾的人面前攥紧拳头,则表示:“我不会怕你,要不要尝尝我拳头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