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社会习俗等,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具体到镇江的地域文化来说,它不同于周边地区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的“吴文化”和扬州的“维扬文化”,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历史悠久、南北兼容、东西并蓄、宗教多元、文武兼备和隐士文化等等。由于镇江位于长江和江南运河的交汇处,因而,也是长江文明和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五律·喜闻捷报·序》:“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军野战军收复蟠龙作。”其中“步运河上”一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未释,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龙传俊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句解》,对此语的解释是:“即中秋节在运河上散步,……步,步行,散步。运河上,运河边。步运河上,即步犤于犦运河上。”此释不妥。因为1947年的中秋节,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到运河边去过。运河,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运河,特指地处华北的京杭大运河:广义的运河,指人工开挖的其他借以通航的河道。1947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是在陕…  相似文献   

3.
运河水柜是保证运河畅通的关键环节。运河沿岸的重要水柜北五湖与南四湖的形成历史与变迁过程大致为:北五湖是古大野泽、梁山泊的遗迹,为黄河改道淤塞古湖泊而形成,于元朝伴随着运河漕运兴起疏浚而成为水柜,清末因运河废弛、佃民开垦而消亡;南四湖乃是地质沉陷加上黄河洪水壅塞扩张、合并而形成,在宋朝被作为水柜以济运,明清时期在围湖造田与黄河洪水侵袭中不断地变迁。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变迁对运河航运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北五湖的消失直接限制了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复航。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历史与变迁研究对未来运河的全线通航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运河的故事说不完。就说运河岸边的号子,纤夫的号子,农夫扶犁的号子,打场赶车的号子,行硪打夯的号子,六岁顽童上街打一瓶酱油醋,手拎油瓶也学着大人哼着号子,远远听去像一串串美丽动听的歌曲,使人们悦耳、舒心,可见号子在运河两岸是何等的普及了。运河两岸的人民创造出了地方特色的物质财富,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人才,在历次争战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模范人物。神话、传说、史实都离不开人民去创造,生活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史书都载西汉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6年,但公元前206年刘邦尚未夺取天下,只是汉王。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到公元前202年(姑且定为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的五年空挡究竟属于哪个朝代,成为历史悬案。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大量典籍和历史遗存,对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进行考证,得出结论: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3年应属于西楚王朝。  相似文献   

6.
隋唐大运河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张力的文化传播交流路线。加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重点保护、强化管理是切实保护好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运河沟通的不仅仅是南北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南北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存在是构成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源泉和精神主体。  相似文献   

7.
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历史上 ,城墙作为古老的文明象征 ,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人们对城墙的强烈依赖心理 ,到对“城之役”的高度重视 ,都表明了城墙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而城墙建筑也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 ,城墙作为中国古老城市的标识 ,其扩建的过程也是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烽火守书人     
梁文道 《社区》2012,(29):17-17
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曾经是两河流域上重要的文明古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它有多少文化瑰宝都在战乱中被炮火毁掉了。就伊拉克的现状而言,需要很多历史档案和资料文献让这个国家可以重建它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但问题是.在这样混乱的时期.有多少人愿意去关注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0.
我领略过长城,长城逶迤万里的气势震撼过我的心灵;我到过北京的故宫,那夕阳西照下的皇城角楼巍然屹立在神秘的光圈里;我到过古城开封,曾在那修葺一新的大南门瓮城上一睹中州大地之辽阔。我还到过苏州,那精致巧妙的“水陆两用门”盘门使人感叹先民巧用水道的智慧;当然,我所居住的古都南京有世界最大的城堡中华门,这一直是我与文友们夸耀的资本。我亦去过明中都凤阳,可惜由于匆忙,未能领略到明中都皇城城墙昨日的辉煌。 神州处处有城墙,或高大,或秀美。  相似文献   

11.
一 进城去!是多少农民生活的向往,到城里打工去!对多少农民充满着经济利益的诱惑。农民进城打工,既挣了钱,培养了人才,积累了资金,发展了自己,又减轻了资源压力和就业压力。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一个城市都留下了民工的身影。一些市民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后的成都城墙,几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格局与基础之上修建的。对于已被毁坏的成都城墙,五代后蜀、宋代和明代均进行过各自的修筑。清朝建立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的恢复重修,使得成都的城墙、大街、大桥与城内各主要建筑的格局基本上一直保持到现代。在成都大城之内的西部,清代还专门修建了满城,用来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相对封闭的,未经准许的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清朝灭亡之后,除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得到过维修外,包括满城在内的成都城墙大多被逐渐拆除了,不过时至今日,仍然能看到一些残迹。成都城墙的兴废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9,(6):32-34
登上去之后,能够舒展人们的筋骨,壮阔他们的胸襟,古老的城墙确实可以担负起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宋惕冰 《中华魂》2013,(18):28-31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建立后,主任委员侯仁之先生时常提到瑞典作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他对于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有深入研究。侯老说,在北平解放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伦敦花重金购到了喜仁龙的专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通篇加以浏览,才开始意识到这组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在中国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踏歌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在古代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如今,踏歌在内陆腹地销声匿迹后,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仍然盛行。通过对踏歌的特征、文化传播带和在民族舞蹈中的遗存的论述,以揭示踏歌的历史作用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镇远之远     
有一个说法,当年湘黔铁路的规划方案报到国务院,周恩来审定时说,铁路最好经过镇远。现代交通让镇远不似凤凰、丽江那样封闭,张望外面世界的城市建筑,镇远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对他们的家园进行了多少有些肆意的改造,也许现在还在疑惑,镇远已经比以前好了,游客为何纷纷去往凤凰和丽江呢?当年名望卓然的梁思成夫妇,呼吁、以死相挟,尚不能改变北京城墙在现代语境下的命运,遑论一个边陲小城。比起已被“小资“、游客攻占的凤凰、丽江,忽然珍惜起镇远的“远“来。生活总是在别处。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18.
1.已故陈乐民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形,有一次他到法国某镇造访,曾请教该镇镇长:我指着运河问他,这条运河通过其他市镇,你们怎么管理?他告诉我各市镇之间有协议,如果要有什么工程,要运河通过的各地区政府之间协调。这个与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如果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要求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外国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发展印证了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文化水准,城市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道理;在开发西部城市,塑造西部城市文化形象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这是西部城市建设应采取的重要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蜀道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别从蜀道历史献遗存、自然生态景观及现代工业科技化三方面论述了蜀道旅游线潜在的巨在帮价值,进而探讨了蜀道旅游开发的宏观方面,具有途径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诸问题,旨在重点探讨区域历史遗存、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方川、陕、陇等省地旅游开发、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