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书房     
龚鹏程 《社区》2009,(26):11-11
读书人谈他的书房.就像女人谈她的首饰盒,是要惹人嫌厌的。何况.据报馆里的朋友们分析.20岁以上的人。有百分之六十一。这半年来几乎没买过任何一本书。另外,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在选择礼物赠送亲友时,从来都不把书考虑进去。剩下那些虽或想到可以选朋友一两本书的好人。当然大部分并不曾真送了书,因为他的朋友恰好就是不读书的。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社区》2014,(5):9-9
去台湾,意外收获是看了三个人的故居——胡适、林语堂、蒋介石。睹物、思人、品史,思绪连绵。走到胡适的书房,讲解馆员说胡适很少在这里待,读书写字大都在别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书房有点像监狱。原来,书房的窗外是个与窗子贴得很近的一道高高的花墙,虽然墙上布满孔洞,但还是有些封闭压抑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赵玫 《社区》2009,(14):6-7
选择佛罗里达,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是选择了海明威。因为在这个半岛的尽头,那个伸向辽阔大西洋的美丽的基韦斯特岛上,海明威曾在那里居住了十年.而他生命中最著名的作品以及著名的婚恋,也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社区》2012,(29):23-23
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蒋和研究院都要拨钱给胡修宅子,胡对代院长李济说:“我盼望最切的有两点:一、我要的是一个学人的私人住房,不是中研院院长的住宅;二、我仍坚持此房子由我出钱建筑。”为此,他先寄上2500美元,并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  相似文献   

5.
叶兆言 《社区》2012,(26):8-9
我的房间一直都有书,自小到大。书始终是家庭的一部分。无所谓书房,反正能搁书的位置,不该搁书的地方,都是书。我的家就是书房,当年新家装修,客厅两面墙是书架,还有一间房间也都是书橱。有人便问,你们家怎么到处是书,卧房里也有,甚至女儿的闺房还有。在乡间租了一个房子,同样打了很高的书橱.居然有十一层高,看上去有些壮观,很能吓唬人。  相似文献   

6.
旷古以来,史有书籍,尔后有书房、藏书楼、图书馆。从书房到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逄春阶 《社区》2011,(35):15-16
见过许多书房。绝对没有见过比贾平凹书房更奇特更“另类”的。我们进门的时候,恍惚是进了一个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2010,(10):43-44
走进陈平原先生家的时候,他正很郁闷。按照他的说法,夫人夏晓虹的导师季镇淮先生的书,一般会送给夏晓虹,也会送给他一本。这回因写作需要,找季先生的书,夫妻俩费了老大的劲,在家里连续找了两天,也没有找到。只好跑到图书馆去借,白白浪费了半天工夫。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书房     
杨栋 《社区》2014,(2):6-7
孙犁先生生前,我访问过两次他的书房,他的书房名为“耕堂”,其实是很简朴的。许多大名家的书房,都曾以“堂”作书斋名号,王国维称“观堂”,周作人称“知堂”,郭沫若称“鼎堂”,丰子恺称“缘缘堂”,冯友兰称“三松堂”,孙犁先生则自己称为“耕堂”,我想这也是一种不忘根本之意,犁是农具,耕是农活,先生出身农家,“臣本布衣”,  相似文献   

10.
兆子 《社区》2010,(11):7-7
近读史书,获知不少名人书房的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房名叫“老学庵”,出自“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意.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近代名人梁启超的书房取名叫“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其意是形容内心忧愁焦灼.以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则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的“茅庐”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借以表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和保持节操的愿望。实为自勉和言志。  相似文献   

11.
书房既是人们读书、学习、处理文案的主要场所,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清修之地。时代的不断更进使书房的功能得到不同的发挥,概念得到不同的诠释和补充,风格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今天,人们更关注它深层的人性化设计,在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即以人为本,创造健康、舒适、高效、环保的书房环境。  相似文献   

12.
黄德海 《社区》2014,(2):9-9
即将离开学校的一个冬夜,偶尔翻开《追寻逝去的时光》(又译《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我很快被这本传说中沉闷冗长的作品吸引了进去,伴着呼啸的风声,读了整整一个晚上。极度敏感的普鲁斯特几乎摄取了生活之流的全部信息,并用细密绵长的文字无漏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这次阅读经验让我确信,有一类天才不需要经过常人必经的学习时代,可以免去阅读阶段,不用经历写作的阵痛,只要把自己感受到的写出来,就是伟大的著作了。  相似文献   

13.
我的书房     
十多年前,单位分房时,给了我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我觉得房子多了,一家三代四口,有两室一厅足矣,便去找领导。领导说,考虑到你的工作,特地给你多分了一间作书房。我很感动,因此也极珍视我这一间书房,这里集中了我们家最重要的财富,那就是跟书架一起立满了一面墙的书。书其实并不算多,但我这一辈子是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伴侣》2010,(1):54-54
温暖提示.冬季的书房,常常陪伴你的是彻夜的工作和忘情的阅读。而翻书打字的手和靠近地面的脚,时间一长就会失去温暖的呵护,变得冰冷起来。因此在书房,你应该特别注意保护暴露在外面的手脚和对寒冷特别敏感的关节才对。  相似文献   

15.
“闹书房”表面上看是顽童们制造的一次事件.实质上属于派系斗争。集中地反映出以薛蟠为代表的金钱派同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权势派的矛盾与较量.其结果是双方各有损失。金钱派以金荣的受辱和贾瑞的受训作结;权势派则以秦可卿姐弟二人的受害而告终。这次学潮是贾府各种矛盾的一次大暴露。  相似文献   

16.
古人好古,读先贤书,重历史经验,发思古幽情,追求会古通今的乐趣。书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书画真迹、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书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书,用旧窑或古铜的器物。成了一种雅趣。这在那时的论著或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17.
古轩 《金陵瞭望》2010,(1):38-39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向往:街头巷尾有这样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可以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随意翻看书籍杂志,可以戴上耳机欣赏喜欢的影视节目.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体验动漫的魅力.可以陪同亲友看展览、听讲座现在……  相似文献   

18.
我的书房就是卧室,我的卧室也是书房。不必说又高又宽的书柜,洁白无瑕的墙,高档豪华的床,单一个小小的书桌就很有意思。我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书本、一个小加湿器和一盏台灯。这里是我每天学习的地方,既安静又干净,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趴在桌子上大声朗读,也可以躺在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17,(1):18-18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以“悦读·悦心”为主题,开展遍及全区的全民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开展全民阅读“云图工程”“您读书,我买单”、社区公益阅读推广等活动。其中,“悦读书房”建设是社区公益阅读推广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晋南很多市县的方言尊称“老师”为“师傅”,称呼“学校”为“书房”,把“毛笔”叫“生活”。“师傅”、“书房”和“生活”的说法是沿用古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越是使用频率高的意义越能抵御外来新词语的冲击。所以“师傅”、“书房”和“生活”古义的世代相传反映出当地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