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以来,读者们来信来稿对本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提出了很多评议,由于篇幅有限,择要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唐振常同志的《“四人帮”与青红帮》一文从几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四人帮’与青红帮有着血缘纽带的关系”,读后很受启发。但文章援古喻今的某些史料,却用得不甚准确,下断也有值得商酌之处,其将晚唐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以附“四人帮”就是不很妥当的一例。 文章说:“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之魁李德裕,是个搞朋党的老手,而自称不树党。他对文宗说:‘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李德裕无意间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朋党的实质。谈古证今,结论是‘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搞的这种人身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张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二十一日,休宁县官府发给屯溪茶厘局的“移文”,内容是关于英国商人来徽州经营茶叶的相关事宜,可谓是见证徽州茶叶外贸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师范学校肖保州来稿,对本刊1980年第一期赵平之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一文提出商榷。来稿题目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就是小生产思想吗?》他认为小资产阶级不是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小生产者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表现是向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小生产者依附于封建阶级,思想表现是迷信、保守。来稿说,赵平之在文章中对中国农民阶级没有作具体分析。把小生产思想当成是小资产思想来批,而且无限扩大小资产阶级的范围,他认为这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读了今年第四期在“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王季思先生“从宋词里接受有益的东西”一文,觉得其中有些问题可以讨论研究。王先生承认宋词中某些词存有不健康的因素;但论及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时,却不是指导读者怎么去批判它,相反,倒似乎是在为这种不健康因素作辩解。他说:“我们承认这些词里有不健康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人文杂志”一九五七年第4期所载单演义同志作“鲁迅和茅盾的战斗友谊断片”一文,觉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没有注意到;茅盾同志在校阅时也疏忽过去了,兹分别列举如下。一、原文关于牛兰事件的叙述有欠妥贴之处。按牛兰夫妇是在1931年6月1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拘捕送往南京监禁,于1932年7月1日以所谓‘危害民国罪’加以审问。牛兰不服,于7月2日起绝食抗议。而作者只笼统的说“第三国际党人牛兰夫妇于1931年6月,以‘危害民国’罪被拘。后因移辖问题,多次绝食”。这在事件的实情上和具体时间上都有出入。另外,鲁迅、茅盾等三十余人联名致电南京反动政府的电文:“……牛兰夫妇绝食八日,危在旦夕,请立即终于释放,以重人道。”其中“终于”两字系  相似文献   

7.
本刊1958年第五期发表了徐怀启“从形式邏輯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后,先有李赤子来稿表示不同意見,以后又收到一些来稿,对徐怀启文章中关于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是同义語以及对抗性矛盾中有不可轉化的一面等主要論点,提出商榷。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发表,現将丁雍年、光磊的来稿摘要如下: 丁雍年来稿对徐怀启把对抗性矛盾和敌我矛盾看作是同义語的論点表示不同意,他提出三点:第  相似文献   

8.
1963年第一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上,發表了馮文炳老師的《談藝術形式》的文章,裏面談到了許多耐人思考的问题,读了很受启发,增长不少见识。不地仔细思考一下,却也觉得文章中的一些提法,一些见解,很有片面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武断的,譬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客观存在。它具有客观性质。它的产生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为人们的意志所创造、制定、改造或废除。杨樾同志认为我们必须更好地认识它、依靠它、积极地利用它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  相似文献   

10.
自何幼琦先生《金文对号法述评》一文在我刊刊出后,即有几位作者(包括张汝舟教授的孙子张立楷,贵洲大学张闻玉先生等)来稿就该文所引张汝舟教授学术观点提出质疑,这里选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短文以谢读者对本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读了素子同志的《关于曹府被抄》一文后,发现此文所根据的材料大都引自中央档案馆明清部所藏康熙、雍正两朝内务府满文档案译文初稿。译稿未经最后校定,作者运用时又欠审慎,以至在引用材料方面出现不少错误。现将个人所看到的予以纠正。一、素文提出了雍正帝曾把曹頫员外郎的“实衔改为实衔”的处分的新史实。据我所知,还未听说过清代有这样一种处分。查内务府满文档案译出的材料中关于曹頫罚俸一年的题本,也没有这种说法。总管内务府事务允禄题报处罚曹頫情形的材料中,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著名古都西安历史进行系统的、细緻的研究还做的很不够。“西安历史述略”(陕西省博物馆编)一书的问世,可说是这方面研究的良好开端。本书提供了大批可供参考的史料和线索,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进一步研究西安的历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一般地方志工作者和历史地理工作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提高读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讨论任何问题,首先要概念明确,并要全面地理解对方的观点。而曹仲彬同志在《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载《社会科学》81年第5期)一文中,对《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载《社会科学》80年第5期)的质疑,则缺乏明确的概念,并曲解了对方的观点。 曹文说:“《论局限》作为一篇专门评沦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的文章,只字不提工人阶级的先进  相似文献   

14.
薛理勇同志来信指出:本刊1984年第一期《豳风<七月>——鲁诗与鲁历的解决》一文引《汉书·律历志》中有“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并以此为根据得出“黄帝、颛顼历,据史籍记载,秦与汉初都施行过,月分也很明确”。 查此段原文是“后二十七年,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四期华山同志所写的“南宋初的范汝为起义”一文,对於范汝为起义的性质、原因、经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我最近见到一些有关这次起义而为作者所未经引用的材料。特别是这一次起义,有不少所谓“经绅人物”都参加进来了。“经绅人物”乃是高级智识分子,如欧阳颖士、吴琮、施逵、陆棠、谢响,就中陆棠是宋代理学大儒杨时(?山)的女婿,朱熹说他“有乡曲之?”,又“为士人时极端重,颇似有德器者”,在封建学者的眼光里,这当然是一件难於索解的事情了。杨时以老丈人身分,三次写信去劝他回来。他竟不理。另一位和杨同乡的理学大儒胡安国的儿子胡寅,在他的斐然集(卷三十)里,给陆棠做了一篇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傅记,结论是:“棠以?健之才,无形势之资,掉舌觅官,意欲乘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读了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汤志钧同志的文章《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以下简称汤文),有几点不同意见,特胪列如下:一、汤文把改革(或改良)、革命这一对概念,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语词中的,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方式上的三种。对于第一种改革(或改良),汤文认为“有些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改良、改革,也可达到革命的结果。”对于第二种改革(或改良),汤文认为“只能使旧制度发生一些小的、量的变化”,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对于第三种改革(或改良),汤文认为“只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辅助方式”。我以为汤文的这种分析,从方法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结论却自相矛盾。第一,哲学作为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规律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封建的統治阶級——地主、貴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則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貴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將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給地主、貴族和皇室享用。这种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这是  相似文献   

18.
象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冯先生能在“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中对这一重要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以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单一和一般的统一和差别关系的阐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可是,也发觉了有些问题和我以前所理解的有些出入,特提出来请冯先生指教。(一)关于单一的概念问题冯先生说:“单一的东西就是个体——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对象。”如果按照冯先生的说法,就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1982年第4期何光岳同志的《苍梧族的源流与南迁》,受益良多。因为我们连云港市是东方苍梧——云台山所在地。《山海经》郭璞注:“传此山自苍梧从南方徙来,上皆有南方物。”云台山古名苍梧山。因此对何文倍感亲切。何文的论点是正确的,考证渊博而详尽。只是有数点不甚明了,提出与何同志商榷。一、何光岳同志说早在帝顓顼高阳氏的时候,有才子八人,第一个就是苍舒,即苍梧部族的首领。这段考证不知有何根据?文中没有注明。查  相似文献   

20.
对张立文先生关于“天理”与“人欲”研究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是对于杜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艰难探索,而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问题。但是,他的这种理论思考,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遭到人们的误解、歪曲和利用,直到今天一些著名的学术著作仍然对此一理论误解很深。这关系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作者对张立文先生关于“天理”与“人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