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方面,人格是个别,个性是一般。个性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属性,因而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稳定属性;人格则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人格是一般,品德是个别。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则是一个人的道德自我,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不良现象和糟粕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削弱和淡化,学校教育的不合理因素,青少年认知水平低与低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此,应从心理预防的角度,不断完善和净化社会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个体人格健全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社会文化环境,传授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提供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模式,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调节,增强个体内部遏制能力,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将自称代词的出现作为人类知自我之个体意识苏醒的符号化象征,视抒情诗的产生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成熟的标志。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由自然个体进化为社会个体,才有心理和行为之个体化意识的增长,这是一种种系发生学的客观趋势。是人类文化心理的一大进展,也是自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及以抒写个体情绪体验为主  相似文献   

4.
一、在历史中定型的东方人格再扫瞄人格是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国民心理和行为方式上的凝集及其体现。东方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对现代人格的转型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东方文化下的东方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形态演变中逐步凝结和积淀而成,是儒...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息的影响力则比较有限。基于中国网民调查数据,对公共舆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网络公共舆论在结构上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即网民群体在一系列政治、社会议题上都出现了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态度分化。对舆论倾向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信息接收虽然在多数政治社会类议题上对公众的态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但相对于意识形态、威权人格而言,其影响力更弱,且信息源不同,影响力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宋代美学中,苏轼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在思想上杂糅儒、道、佛诸流,是文学史家们的共识。然而何种思想据主导呢,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苏轼,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多于儒家,甚至可以说,道家特别是庄学,是苏轼审美心理理论的核心。 一、寻求人生解脱的旷达情怀 所谓人生观,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生活追求。宇宙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一方面作为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与人相依存;另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社会的对立物、社会组织作为个体人的对立物,又束缚和限制着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自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注重的是人类的道德规范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个体的人与社会组织相统一的一面。以自然形象为君子“比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最高人生理想,要求人以积极参与的精神投入自然和社会,以天地之正气养我浩然之气。这样,就在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高扬了个体人格。而道家则更多地注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8.
简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因个人特质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行为风格,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化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个体的人生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认清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把握健全人格应具备的基本特征,通过加强认知实践,强化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逐步完善和健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以320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差错管理氛围如何促进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以及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与员工建言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差错管理氛围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差错管理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促进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制度、人格、文化与腐败的滋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的并发症。在诸因素中,制度、人格和文化构成一条催生(遏制)腐败的因素链。遏制腐败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但又不可忽视塑造健全人格,建设健康文化对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必须多维反腐。人类改善制度--人格--文化状况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决定了人类必须恒久反腐。同时,各国制度--人格--文化状况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各国腐败问题的特殊性和反腐败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建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公民行为受到很多组织管理学者的关注,然而基于恐惧和顺从的建言动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个体动机视角,研究不仅关注亲社会型建言,也关注防御型建言和默认型建言等行为,考察防御定向和促进定向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人际和谐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安全感的调节作用.对17家民营企业550个员工的实证研究表明:人际和谐在调节定向与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其中的避免破裂维度中介防御定向与防御型建言、默认型建言之间的关系,而促进和谐维度中介促进定向与亲社会型建言之间的关系;心理安全感负向调节避免破裂与防御型建言、默认型建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言语交际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社会心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心理效应、人的心理需求都会对言语交际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现有主要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类进化的规律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一种人格的整体构成模式。模式将人格的各种因素: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行为、生理与心理、本能影响与文化影响、表层人格与深层人格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直接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条件。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强调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塑造的,为我们更好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把握教育三大形态提供有益的启示。借鉴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把握影响教育对象人格和心理成长的因素,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本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格建构"其实是个体"自我品质"与"自我行为"的不断建构过程,由于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榜样群体"、"教养方式"、"人格典范"不同,导致了儿童在社会化中所获得的"人格烙印"也就不同。笔者根据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行为研究,将儿童社会化"人格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烙印"分为:类植物"人格烙印"、类动物"人格烙印"、传统"人格烙印"及理想"人格烙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心理人类学源自美国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研究或者直接说心理人类学就是文化与人格研究.但只要对文化与人格研究兴起之前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只注意到心理人类学确立之前很短的一段历史,忽略了这个学科走过的漫长过程.其实,20世纪60年代确立的心理人类学是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界和人类学界的共同努力而逐渐形成的一门介于心理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心理人类学的三大来源.  相似文献   

17.
企业知识隐藏行为会抑制创新与合作氛围,探究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诱因对企业团队氛围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索不同类型领导风格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影响机制,具体包括:剖析谦卑型领导和辱虐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员工心理安全感是否发挥中介作用;分析心理安全感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是否受到不同类型团队动机氛围的调节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某省的6家科技型公司共82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不同风格的领导行为对知识隐藏行为都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感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谦卑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对知识隐藏行为产生负向影响,辱虐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对知识隐藏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动机氛围起到调节作用,其中绩效氛围正向调节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控氛围负向调节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领导力视角深化了对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诱因的认识,从情境视角为心理安全感和知识隐藏的关系构建了边界条件,进一步丰富了领导力、组织行为管理等理论;同时,本研究也为企业知识隐藏行为管理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解决思路。为了最大限度抑制知识隐藏行为,企业领导者需要多展示谦卑型的特质,对员工观点持开放态度,愿意吸纳和听取他人意见;要培养员工的心理安全感,让员工在知识分享中能够毫无顾忌;采用鼓励竞争的方式营造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绩效氛围等。未来将进一步采用多变量来源、多样化情境进行验证,将相关研究结论从中国科技型企业推广到其他研究情境中,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外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较系统地考察了当代行为科学中天性论和环境论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①都是以生物学和生理学作为对人类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的基本前提。②在人类行为问题上都坚持决定论观点,否认自由意志和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主导作用。两者的分歧则在于对行为的具体动因的看法上。天性论认为,在人类行为发展的总趋向上,环境始终只起着微调作用,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都已被本能或遗传基因大致地决定了。环境论则认为,在决定人类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别上,遗传因素只具有微小的作用,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我们认为,两种理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上考察人类行为。天性论主要侧重于从“类”的特征上来考察人的行为;环境论则侧重于对人类个体行为的考察。实际上,两者都为我们认识人类行为提供了部分真实图像。因此,兼容两者的长处则能获得对人类行为更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在世界上渐成显学,而在中国,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心理学界的最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要求它是胸襟开阔的,是可以容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取向的,它应该成为各科学者各抒己见的活跃场域。"跨学科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笔谈正是对上述思路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从个体与群体、行为与文化、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加深与拓宽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