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志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91-198
[摘要]英藏敦煌文书中有编号为S.610之写卷一件,该卷最早由王利器收入《历代笑话集》,王利器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定其为隋侯白撰。该卷当是《启颜录》之传抄本之一,且非完本,其文献价值不可小觑。对于该卷的注释,有曹林娣、李泉辑注本《启颜录》5,但注释错误甚多,故选取“论难”7则,重新进行笺注。 相似文献
2.
曾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60-166
[摘要]“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本文以苏轼为中心,对宋代诗学“活法”说之实践进行考论。认为苏轼“弹丸脱手”与“兔起鹘落”正是对“活法”说的最好实践。 相似文献
3.
旷新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5-177
[摘要]1980年代以来,伴随新启蒙思潮,“重写文学史”运动以“现代化”的观点重构了文学史视野,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典范。1990年代,中国知识和思想界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吴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83-86
[摘要]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站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写下了著名的《新民说》,其中较为集中的阐述了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公德和私德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在公德和私德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提高国民素质,造就新民,为国家尽责。 相似文献
5.
刘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60-164
[摘要]从1922年周作人率先提出研究民间文学的两个新视角——“文艺的”和“学术的”,到90年代钟敬文糅合文学与民俗,以“民俗文化”为话语对象,民间文学“文艺的”与“学术的”两种话语范式经历了曲折的转换过程。民间文学“学术的”研究视角,既使民间文学有了广阔的话语生成的空间,也使此后民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偏离文学的范畴,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共同介入下,成为各学科的公共资源,但其文学本位却日渐失落。 相似文献
6.
刘复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8-180
[摘要]1950-1970年代的当代文学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尝试,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但它却以勇敢的文化创造的精神,打破陈规,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以自由、美、人性为诉求,完成了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的转向。90年代及新世纪以来,新的文学因素不断出现,但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有限。总言之,“政治性”和“当下性”是当代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彭兆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91-195
[摘要]“凝视理论”的现代哲学导向成了文学反观的一个重要借鉴。回观文学理论,镜像说——包括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独立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都可在“凝视理论”中找到原型依据和对话机制。本文以“锁孔”和“猫眼”的借喻,反观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和问题,以期在反思语境中达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熊宣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202-205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活动在解构大浪淘沙的冲击之下,其传统的忠实对等观受到质疑,译本与原文的关系被颠覆,译者和读者的创造性得到极度的张扬,传统的文本观念和阐释策略被推到风尖浪口,解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与此同时,解构过分强调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往往使阅读陷入极度的困境。其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主张,虽然颇具辨证的因子,却往往导致极度的相对和虚无主义,文本的阐释也往往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局面,对翻译的影响将是“误译有理”、“乱译有据”,因此,解构最终也难逃被颠覆和解构的命运,留给“理论之后”更加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郑伟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76-84
[摘要]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是“百年中国因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印度佛教因明的三个不同阶段,揭示汉传因明是解读陈那因明的一把钥匙。第二部分评述了百年来国际因明学界对陈那因明的错误解读对我国的重大影响。第三部分陈述了本论作者的一家之说,说明与美国理查德·海耶斯教授的陈那因明研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并揭示梵、汉、藏因明文献所反映的因明义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对印度因明两座高峰和汉传因明的正确认识为出发点,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来总结过去,旨在于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中国因明的独特价值。本课题由五大专题构成:(1)百年因明研究的概述:以汉传对陈那新因明的正确解读为据,评析百年研究的功过得失;(2)百年因明的文献研究:总结百年来的文献研究,促成学界对梵汉藏文献综合研究法的充分认识;(3)百年藏传因明研究:总结藏传因明百年的历史进程,说明未来应在汉、藏因明的比较中弘扬藏传因明;(4)百年量论研究——以港、台学界为核心的考察:梳理百年量论研究,特别是港、台近来的研究,指出未来的中国量论研究要以因明方面的已有成果为指导;(5)因明研究——国际与中国的对话:总结百年来对国外研究的译介工作,及其对我国正反两面的影响,探讨我国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冯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57-61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40-42
[摘要]火把节是彝语支民族中的重要节日,在彝族中最为隆重,人们所见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一提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想到火把节,一提到火把节,人们就自然的想到彝族,这充分说明了彝族与火把节的关系。其实,过火把节的时间“六月二十四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覆盖面很广泛。但在彝族中一直传承并以火把节的形式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4.
[摘要]侗族跨省区聚居的特点决定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必须走三省区合作的道路。集三省区之力,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通过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精品博物馆、倡导日常生活传承、培养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民间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进课堂等诸多形式,促进侗族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直困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翻译问题再次备受关注。优秀的翻译使作品生命力在异域得以延续并获得“重生”,而蹩脚的翻译则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莫言作品的成功传播在于莫言作品的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能力出众、翻译经验丰富的汉学家及翻译家,同时译者和作者及出版社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翻译传播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与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赵文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69-74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之趋势,著名学者安斯库姆(G.E.M.Anscombe)、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等纷纷撰文强调品格和德性在伦理抉择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界,东西方学者对安斯库姆和麦金泰尔德性伦理思想的讨论很多。尽管西方学者以及部分港台学者对侯活士的德性伦理讨论相当热烈,但是,内地学者对侯活士的认识却似乎不够。侯活士是当代伦理学界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笔者期望通过对其伦理思想的介绍以引发学者的相关讨论与回应。 相似文献
17.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99-203
[摘要]从地域方言的角度看,吐鲁番出土文献属于河西方言,它与敦煌文献的语言系统大同小异;从社会方言的角度看,吐鲁番出土文献涉及到行政、军事、法制、经济、宗教诸领域,因此,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语言系统可以分为口语系统、书面系统以及套语术语系统。 相似文献
18.
王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72-176
[摘要]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晚清通俗小说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输入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围绕晚清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厘清本土研究与海外汉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辨析转型时期在复杂的文化思潮背景下晚清通俗小说研究背后所隐匿的话语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9.
[摘要]彝语词典的编撰,彝语文人机对译的实现,四省区彝文的统一和规范,彝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彝文化的传承都要求我们详细研究每个彝字的语义和词法功能。特别应该重视彝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的mu、da、go、su 等彝字的研究,本文较详细、全面地研究了凉山彝语mu的语义与词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士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8-2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藏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藏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藏区自然环境脆弱、以高寒农牧业产品为主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深刻的现实,鼓励和调动当地人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以藏区实际为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区特点的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