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2.
认为科技考古学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基于此认识对科技考古学的内涵、目标及其理论与方法等作了论述,以期为构架科技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作尝试,并就科技考古学目前亟待努力的方面提出几点认识: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更新和完善科技考古学方法;扩充科技考古学的队伍。  相似文献   

3.
“民族考古学”自产生以来,学术界对其学术史、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加强。只有多学科学者的多角度研究、多学科方法的介入,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才能在研究实践基础上有所深化、研究理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后期以来 ,受美国影响 (美国将考古学划归人类学 ) ,有学者主张考古学要与以往“历史取向的考古学”决裂 ,倾向于投奔人类学。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已成为近年海峡两岸的考古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学界 ,这场争论集中体现在俞伟超和张忠培二位先生上 ,他们分别被视为“新派”和“传统派”的代表 ,争论的内容广涉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各方面。其实 ,这场争论背后有西方学理因素。如果从动态和广义的历史学层面看待这场争论 ,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学科的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方便 ,并不是要划分畛域互不往来 ,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 ,增强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考古学的发展应走多学科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考古的调查研究工作大约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之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开始的年代还早一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美术考古的全局对考古资料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并不多。美术与考古究竟如何结合?如何增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如何进一步探讨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促进美术考古学的深入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在山东济南主办了“海峡两岸美术考古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会议就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加深美术史和考…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讲的“二分法”,不是将民间美术一分为二,切成两块,而是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作为“美术学”的基础层次,所使用的是“民间美术一般分类”;另一种是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民艺学”所使用的“民间美术应用分类”。两种分类法各有侧重,也各有特色。前  相似文献   

7.
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所做的“考古学专题六讲”是对中国考古学科影响深远的系列讲座.张光直首先从考古学的属性与基本方法入手,详细梳理和辨析了“资料”(data)、“技术”(technique)、“方法”(method)和“理论”(theory)等关键概念,并由此深入探讨考古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张光直进而把考古学理论与中国考古材料有机结合,探求中国古代研究的世界性问题,也即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并最终获得了关于文明起源“连续性的”(世界性的)与“突破性的”(西方式的)两种模式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育的美术,和其他学科一起为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学科在整个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新的课程要求中,强调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推进,课程改革目标开诌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在美术单科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知识内容.让各学科知识之间得到链接与综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得到整体和协调的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地域条件下,不同门类大学美术学科的办学特色,运用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认为:西部综合大学美术学科的定位必须坚持以服务于西部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在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大学科”理念,强调综合人文、科技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与主要侧重于创作技能培养的专业美术院校和主要侧重于某一学科专长的单科院校拉开距离,形成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互补。在学科发展特色上立足现实、扬长避短,挖掘学科综合和地域文化两方面资源优势,以优势带动特色,以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符合西部实际的、多样性的综合大学美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特色。  相似文献   

11.
科技考古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基本理论方面,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保持一致。但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自自然科学,在研究内容上则偏重于古代遗存所反映的科技内涵,这与考古学有所区别。尽管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研究人员、经费、设备及学科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目前科技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民族考古学是我校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主攻的研究方向。它是当今人类学领域内把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共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复原人类群体全貌的一门“卫星学科”。前不久,我曾就民族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在国内、国外发展的情况和特点作过简略的介绍,现在,再就目前人类学界提出的令人费解的、涉及这门学科发展历史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并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民间美术带有原发性特征,有着强烈民族色彩,研究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共同课题.本文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民间美术的历史传承、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力图梳理出其发展脉络并明确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军事考古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并与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军事考古学与考古学、军事考古学与军事学、军事考古学与军事史、军事考古学与军事地理学、军事考古学与人类学、军事考古学与自然科学诸学科的关系进行相应讨论,旨在推动该学科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美术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现实主义”成为目前中国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主流创作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美术及其时代语境的解读,尝试寻找在当前时代语境下,作为艺术家应如何坚持与把握“现实主义”原则,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40年来,在理论方面、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国内外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进行初步比较,可以明确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的诸多优势与不足。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多学科合作以及重视现代地震遗存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与中国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发生巨变的历史形势相适应 ,积淀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美术体系 ,亦遭遇了一场在其纵向演进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 ,它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强势渗入下 ,在一片“西化”的喧嚣中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机 ;另一方面 ,它在经由其人文精英们的一番深刻认识后 ,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递变出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变局中 ,就大转折中新的美术格局进行选择性重建的系列问题 ,大批人文精英通过激烈的讨论抒发了他们的构想 ,由此整理了一部包蕴 2 0世纪美术思潮波澜壮阔发展历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在以审美为核心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意义在于沟通情感、承接内容、激发兴趣、设置疑问与调动热情,本文介绍的"低起点、高要求,重启发、求实效"系列教学导入方法,在关于探索中学美术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激发其创新意识等方面均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美术为主导的视像化阅读越来越普泛,并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文学发展。在此语境下,应重视美术的他者化视角,以“美术”透镜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多维扫描,从三个角度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是关注现代小说中的美术家形象,审视叙事视点与美术透视的关系,多元解析美术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二是注意美术关联的文学流派发展,探讨文学思潮与美术思潮的同步性,建构美术关联视域下的文学史书写新路径;三是多维观照现当代作家从不同视角的美术论述,以此激活中国现代文论新资源等。通过美术视角的介入,或可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拓宽文学研究边界,也期待由此建构更新维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以其独立性而有别于其他学科。在全球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科学背景下,考古学既要加强专业深度,又要与整个社会相融;给大众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营养。因此,有必要对考古学的科学化、大众化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二者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