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又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引领、推进传统文化渗透课程建设、重视传统文化隐性育人格局等措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紧密相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论文从"文化"的词源学探究出发,指出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内容,开设中华文化类和现代科技类通识课程,使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成为常规教学内容,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高校开展戏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它能推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建构,更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助益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建构.安徽农业大学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提高文化思政能力,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中国历史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解读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增强大学生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继承和借鉴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高校功能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建设与大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坚持育人导向,在坚持自觉、自信、自强与自醒的文化意识下,切实加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使高校通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来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材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抓手。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领衔编写的高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专业主义桎梏,体现通识教育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聚焦传统文化精髓,在内容设置上精而不简、道器相济,在叙事话语上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在呈现形式上全景立体、新鲜有力,是高校通识教材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学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土壤。当前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同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自信不但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文化自信具体地就是要与中国梦的推进和实现紧密结合,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要与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要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入和渗透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期,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叠加传承和弘扬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承,必然要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握其叠加传承逻辑.从深度、广度、力度、可持续度和空间延伸度这五方面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其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认同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现,要遵循育人与育才、传承与创新的规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地方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职能的同时,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坚持"以文化人"、重塑大学文化,坚定"服务理念"、摆脱功利化,坚守"学术文化"、远离官本位,是我国地方高校走出文化危机,早日形成特色,实现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转化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基本内涵、必然逻辑、实现路径,是把握这一关键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内涵,从一般的理论层面看,尤其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它不是文化的单体行进,而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是建立纵向传承模式和横向创新模式相统一的双向转化机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然逻辑,体现为外在客观实践的需要和内在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实现路径,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统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系、外来思想文化与传统主体文化的关系、文化之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整合和开发高校图书馆资源,发挥其各种功能,并积极探索其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高校要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按照“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文化浸润作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的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不良文化对思想建设的不良影响,防止大学校园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原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发展现状与模式,结合国内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模式分析,指出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今天,中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提出中原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需要在"体系"内涵和建设路径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视角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传承不是单一元素功能的发挥,而是一个由传者、承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场域、保障体系等多种元素以文化输入、输出并借助反馈机制而实现的功能集结的复杂体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是在认识"连续代际传承"和"离散代际传承"两种基本历史模式的基础上,超越传统的"生活化"强制机制和"生存化"强制机制,建构一个适应当下,以反馈机制和对话机制为核心的传者与承者的协同进化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其得以传承的关键均在于文化传承体系的统筹建设,而具体文化内容的传承则依赖于传承体系中特定方式与特定保障手段的科学应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论、控制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民族标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以科学回答“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何处来”这一根本性的民族根脉和源头问题,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水平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由传承意蕴、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保障体系等构成,具体解决为何传承、由谁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以及如何保障等核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良好的文化传承生态,以及加强现代话语体系、传播传承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建设,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育承载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处世之道、立世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历史教育相嵌合是增强教育生命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历史教育,必须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厘清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