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进行传播.模因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语用功能的过程.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应用文体,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集合中的特殊因子.在明确公示语的语言及社会语用特征的前提下,将模因论引入公示语英译研究领域,可以为公示语的得体英译提供有效策略,如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侧重复制核心模因等.  相似文献   

2.
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其载体进行传播。标志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模因,其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章首先对翻译模因论进行阐释,然后介绍了汉语标志语语用功能及语言特征,最后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来探讨汉语标志语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景点介绍语的翻译,提倡注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和目的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以这样的理论为框架,对相关的旅游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该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语用等效的角度提出了有关的翻译技巧,以期有助于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代表现代语用学发展的关联理论、顺应论和模因论的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引发了语用翻译观的嬗变,从而形成了跨学科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系统的基石,词汇和语法有其衍生过程,并且这个衍生过程和具体的语用操作关系非常密切.运用对比分析、历史考察的方法,以许嘉璐先生发现的“词义具有同步引申的规律”为具体研究对象,认为这种同步引申现象并不是联想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将某个义项的引申方式作为模因,再泛化导致的.这说明模因不仅仅会引起一个短期的语言现象,也可以促进词汇系统的衍变,甚至是语式的形成.同步引申律就是对模因影响语式的有力诠释,引申形式模因的每一次发生都是认知概念的一次迁移,这种迁移固定下来就形成新的语义或语式.这一发现解释了语用是如何影响本体固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汉英广告互译中常常会看到译者使用大量的语言模因进行翻译。强势的语言模因因其流传久远、使用频繁和保真性高,能够迅速、成功地感染它的受众,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语言模因在汉英广告互译中的广泛运用正是因为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商品在目标语文化中能够迅速占领目标语市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最大限度赚取商业利润的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正好为此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积极语用模糊作为一种主观语用策略,是说话人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采用委婉的,多义的,间接的语用手段体现出模糊性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其主要体现为认知、表达及意义映射三方面的模糊。进而从认知语用角度对积极模糊语进行理论推演和例证分析,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突显观和关联理论三者对语言模糊的释解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而建构出以概念整合、突显观和关联理论三者为基础的解读积极语用模糊语的新模式——CBRP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语言模因的形成,在充分理解符号学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挖掘语言模因作为文化符号所带有的相应的符号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对等符号意义的语言符号.该研究使语言模因翻译行为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基于语际交往的层面给予译者充分的翻译研究权利.这样一来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而且会运用各种策略和翻译方法把原文各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以此实现意义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性文体,汉语公示语的英译至关重要。恰当的翻译能为广大外国友人提供便利,反之错误的翻译则会造成误导。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从模因论角度来看.语言本身是就是一种模因。对于一些常见的汉语公示语宜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直接复制英语中的相似模因;而对于一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公示语则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帮助汉语模因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日益融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要传递语言信息,还要传递文化信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翻译的过程定义为模因变体的过程,将目的语模因定义为"变体模因",通过分析得出"变体模因"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并对"变体模因"中的强势模因给予全新的定义。然后,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经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通过异化得到的"变体模因"为强势模因则首先考虑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如果为弱势模因则要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模因的角度来阐释跨文化翻译的一些理论和现象。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用目标语模因重新编码。在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构筑的译化模因库中有着同形同义、异形同义、异形近义、无等义等各种模因关系,它们互相作用推动文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模因是广告语言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翻译模因论,广告的英汉翻译是一个对源语模因理解、吸收、解码、重新编码和传播的过程。具体而言,有两种广告英汉翻译策略:隐性复制翻译和显性近似翻译。  相似文献   

14.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觅母的生命周期的分析表明,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异域觅母复制到本国文化的过程。译者作为宿主,解码以源语言为载体的觅母,并受其感染,再努力将此觅母编码为目标语载体。归化翻译是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觅母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觅母,在文化接触的早期有其存在的阶段合理性,然而只有努力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才是觅母传播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出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其中词汇模因是最活跃的因素。本文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晒 X"族新词词汇模因的形成过程、语用特征、传承规律及原因,以期为新词语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模因的概念入手,描述了模因的特征以及归化、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接着从模因的视角来看鲁迅先生的异化翻译理论,进一步认识他对中国译学和汉语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探讨的是基因现象在思想和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再到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结果是使得新出现的模因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在语言当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辨认性。模因论视角下应用翻译可以从译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信息四大强势模因入手,使译文实现实用目的,提高读者接受度。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和象似论两个视角,借助大量火星文实例,探讨火星文在语用语言、隐性言行与面子理论、动态性、语用与反语用、幽默模因变体、换码亏损中的象似美流失等方面的语用特征,分析它对该语言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间接折射,为大众客观地看待火星文,并从解读火星文为突破口来了解火星族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友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顺利渡过难关有的放矢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巨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阶层分明、等级壁垒森严的微型身份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的便是一套纷繁复杂的称呼语体系。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及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线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说话者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特定交际阶段所构建的语用身份两个维度,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都在努力忠实原文,但仍然在无意识中改造了原文,这导致称呼语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文章认为,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源语一方诸多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