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英语文学是一种跨文化写作,承载着文化翻译的职能。将其译为中文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譬如回译。回译不是简单的还原问题,可能存在着种种偏差,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行文中汉语语言表达上的不妥以及文化还原上译者表现出来的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一知半解。对《喜福会》及其中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揭示原文独特的语言技巧的回译对当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所构成的挑战,以及译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为叙述中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人女性的命运演化史,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以及当代美籍华人女性生活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故事以鸿毛的故事开始,又以鸿毛的故事结束,在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中突显出母女情深的主基调,完成了母亲对女儿良好祝愿的传承,而这种祝愿恰恰代表了女性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功能。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分析了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功能:填补英汉语言间的空缺、避免社会性的尴尬、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民族特色、强化语气等。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10.
1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学角度解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精神之间的文化冲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和美国家庭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中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儒家伦理中的家族观念与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作为华裔的女儿与美国白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喜福会》给读者展现了丰富的东方民俗文化,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充当了一个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对抗、融合的放大镜。从《喜福会》中的民俗文化入手,结合读者接受理论,从文中的食物、麻将、鬼魂以及风水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揭示其文化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5.
郭女环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6):38-40,71
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语码,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用以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对汉语语码的还原主要采用了"零还原"和"解释性还原"两种策略,都未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交际意图。通过特殊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译文中保留原语码不译,用谐音汉字音译,用正确的汉字加着重号或用斜体、粗体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佳作《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际障碍问题,是由于华裔美国人家庭中母女之间的交际受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喜福会》中女儿们对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女儿们与母亲的对抗及对华人身份的排斥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代沟和青春期问题,潜在意义上,则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即这种对抗和排斥心理是文化自恨心理的显现。而这种心理是由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东方主义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