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以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为中心的“顿河史诗”荣获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一位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多是顿河哥萨克农民,也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还有各种类型的敌人。他们当中,有的已进入世界文学典型形象的艺术画廊。如《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  相似文献   

2.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残疾”,在当代社会不再简单地被理解为肢体的残缺,而被认为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学文本通过塑造残疾人物的形象,参与了这一重要的建构过程.美国文学史上残疾人的形象经历了从19世纪起的“恶魔化”到战争期间的“英雄化”,直至当今的“正常人”的转变.这一变化体现出了残疾人在现实世界中日渐觉醒的权利意识与社会地位变化,而塑造不同时期残疾人物形象的美国文学作品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见证”与“协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着实现“写中间人物”的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反对塑造工农兵新英雄人物形象,邵荃麟同志不仅打起反对“简单化、教条主义、机械论”的旗帜,而且以“百花齐放”作为幌子,提倡作家“皺着眉头看生活”。他说:“让各人发展自己的风格,从平常中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军旅文学对英雄的塑造,让英雄更加完美是作家和评论家共同遵循的法则,这种塑造模式,造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越来越脱离其人的品质而呈现出神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英雄人物”成为共和国初期文学的中心话语,这一话语的提出与实践,至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纯正的文学命题,而是一个带有时代性、方向性、政策性的理论导引,其预设之初就偏离了戈学的轨道。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英雄人物”与政治密切相关,致使其每一次的“净化”之路都指向神化、僵化之旅,钻进了人物塑造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8.
21世纪贵州文学创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但总体上受文学传播媒介环境和题材选择偏狭方面的制约,难以助推整体的贵州文学产生更大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文学传播主体即作家群、文学刊物主管单位、文学传播机构及媒体策划人主体意识淡薄.要在传播活动中扩大新世纪贵州文学的影响力,应从“理解力场”、“内外有别”策略、“形象整饬”和“自我指涉”的效果反馈四个方面来建构和强化主体意识,使新世纪贵州文学更好地塑造“新贵州”形象,推动文化更快地发展,从而服务于贵州社会整体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19世纪 2 0 - 50年代 ,俄国作家塑造一批独特肖像 ,即“多余人”的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是他们的典型代表。通过剖析他们由家庭出身、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悲剧性格 ,揭示出俄国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何以有悲惨命运 ,成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跨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女性文学从50年代萌芽诞生到80年代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处在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香港女性文学有着独异的特色。从创作主体看,香港女性作家有不少人是明星(名人)与美女,“明星+美女”的女作家是香港文坛的一大奇特现象;从作品看,香港女性文学往往脱不开“男女之情”的内容,婚恋小说为数不少,主题与人物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路遥的人格结构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其人格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本文从苦难意识、英雄情结、政治情结、平民意识四个方面对路遥的人格结构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大多数文学作品是想象的物化。从想象的特征: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主观性、自由性上来阐述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由于丰富的艺术想象,才使一些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历史、社会、人性中获得了异常独特的审美发现。由于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力,才有了他人无法重复的生动独创性。如果文学创作没有想象,那么在创作中,最核心的艺术品性将会消失,艺术作品更可能趋向类同化。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在本文里,为着同样的发展和创新的大目标,我们试图从“文化话语研究”的视角重新阐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以期发掘民族文学实践和研究范式应该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提出民族文学和研究应该采取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岭南女性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的自由叛逆性使岭南女性文学洋溢着反叛的女性意识;重商务实的平民意识驱使岭南女性文学在题材、人物形象、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平民化风范;开放兼容的特质则导致岭南女性创作在体裁、语言、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6.
屠格涅夫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作家应是两种才能的统一和融合、作家是"隐蔽的心理学家"、文学创作要感受诗意等文学创作理论,并在自己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实践和丰富了其文学创作论.  相似文献   

17.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较突出的表现,发展迅速,形势喜人,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了我国多元一体民族大家庭的文学宝库。其总体发展态势依然强劲,中篇小说创作势头抢眼,长、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呈现平稳发展,诗歌创作保持旺盛势头,文学理论批评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化立场。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立场,并不仅仅是感到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与大众文化传统的距离,而是还有其自身先天的文化环境、生活阅历,以及个体知性力方面的原因。在解放区文学创制的形势下被当作文艺的方向来推崇和借重后,赵树理仍有自己所要坚守的文化立场、人格操守、道德底线与政治原则,他的价值取向与《讲话》精神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另外,想象力的缺乏是赵树理的创作不能发展成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但《灵泉洞》是个例外。它是想象的盛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乡土民间的精神狂欢。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是赵树理艺术潜能的另外一面。  相似文献   

20.
作为依托数字化技术 ,盛行于网络的新型文学 ,网络文学和传统的纸面媒体文学之间 ,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存有较大的差异 ,网络和数字化当前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学艺术也无法回避 ,而迅速崛起成为一支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新军。本文从不同角度思考网络文学的出现 ,给传统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