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曾凡远  赵炜 《南方论刊》2006,(11):84-86
近代前中国人长期处于“华夏中心”的迷醉之中。华夏中心主义自身具有强大的力量,不仅使社会内部具有超稳定结构,而且同化了异族文化,长期抵御了异邦文化的入侵。近代西方崛起之后,西方奉中国为榜样的西方中国观发生了从迷恋到轻蔑的逆转,中国遭遇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亡国灭种的境域中,先进的中国人从迷梦中警醒过来,摒弃“尊夏攘夷”的陈腐观念,取向“师夷长技”,并“以俄为师”,思想上的嬗变最终促成了民族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2.
地主制经济与庄园制经济是封建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形态。地主制经济主要是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这样,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与经营权就分离了。为了使这种剥削能继续进行下去,地主阶级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统治力量,以保护其对土地的占有权,并强制农民完成对封建国家和地主的义务。而庄园制经济则不同,因为庄园主一般都掌握有武装,他们不用求助于国家政权就可以强制农民完成对庄园主的义务。拙文《地理环境与西藏在园制经济》①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粗放的耕作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对西藏庄园制经济形成过程中地…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言说活动都包含着双重陈述功能,即作为语言陈述和作为意象陈述。作为语言陈述,即在一个言说系统中语言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作为意象陈述,即在一个言说系统中意象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这种变化取决于言说主体的言说目的的不同,即是为了日常交流,还是为了独立性表达,进而引起言说系统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一种因素被突前,成为主导性陈述力量;另一种因素被置后,成为辅助性的存在。若是语言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就使这种言说的性质成为了“实用性、日常性”的;若是意象成为了主导性陈述力量,就使这种言说的性质成为了“文学性、诗意性”的。这便使“语言”与“意象”二者以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存于同一个言说系统中。概言之,一个言说系统内在结构的改变,引起了表意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身份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刘森 《中州学刊》2014,(4):129-132
明代后期,河南归德府文化发达、科举昌盛、缙绅望族势力在当地占据支配地位。明清鼎革之际,这一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末战乱中,社会各阶层纷纷反抗以士绅与世家大族为主的支配体系,由此展开了一场情节极其复杂的动乱图景。明末战乱后,归德府的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士绅阶层与世家大族的支配体系开始瓦解,地方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变过程。清代以来归德府的世家大族支配体系不断解体,但又未能形成类似于华南地区的地方自治机制,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的各种社会动乱。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场域理论视野里,《生死场》揭示的是礼俗社会妇女亚文化圈里的妇女生存经验。前部分揭示的是在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女人的身心处境及其文化根源,中间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简单循环,后部分表现的是超稳定社会结构被打破后女人的极端处境及其反抗的种种可能和结局,前后结构浑然一体。《生死场》还是一个文体探索的超前文本,主要用了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原生态小说、非典型化手法和非情节化技巧。由女性循环视角织成的循环镜像使小说呈现出一幅女人悲惨世界的全息图景,表现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觉醒。小说的主角是“整体妇女”,而王婆是此雁阵结构的主角,她是一位未自觉地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幽魂,她的由抗拒宿命而走向宿命的曲折道路,昭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礼俗社会妇女的悲剧。萧红以她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独特揭示、对妇女如何参与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解放的深刻思考,而介入了现代文学国民性改造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7.
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继90年代以来推进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引起了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重大变化,并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准阶层”,“白领阶层”。他们是谁?从访谈及大众的经验中看“他们”,已有了现代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印像;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中间阶层”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尽管其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9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资源重新聚敛及其社会分化过程,有可能撕裂“中间阶层”,或使之重蹈20、3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机会结构的平等化效应,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定型力量。  相似文献   

8.
西藏宗教是一种多功能的宗教.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藏传佛教的传播表现出了功能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宗教传播密切了人与神的关系,虚拟的精神世界却麻醉了、泯灭了、失却了民众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激情;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社会控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有碍社会的变革;西藏宗教传播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却造成了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西藏宗教的传播增加了民族的认同感,但同时造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冲突叉一致的矛盾状态:西藏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统一,但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分裂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应试教育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它之所以能形成皮达1300年之久的超稳定的“应试教育”机制,是因为这种机制生长在非常适宜的社会土壤中,也就是说,这种机制有着支持它的社会条件系统──即社会的水平流动机会极小;社会向上流动(升迁)的压力很大;向上流动的途径单一;社会选拔的标准贫乏;社会所提供的升迁机会极小。现在我们简单分析科举制──古代“应试教育”机制的社会支持系统。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基本上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极少有可能性进行职业的转换和地域的流动,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极力限制臣民的这种…  相似文献   

10.
福利政治蕴含着福利资源配置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的实践呈现出来.以往我国反映这种权力关系和结构特性的是单位制度.目前,单位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的特性.“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中新旧体制和新旧结构性因素并存,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处于动态建构的状态.政府在联合社会力量推进住房保障的过程中,产生了体制复归和体制创新两种后果,这两种效果是当下社会福利政治的独特表现,应予以辩证理解和科学把握.“后单位社会”福利政治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成员具有表达并实现权利的组织载体,其次是社会组织在福利资源配置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制度变革:政治结构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制度变革使国家权力自上而下逐步深入乡村社会 ,在制度结构、权力结构和人事结构等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变迁。从乡村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 ,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制度变革只是一个过渡。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来看 ,在这个过渡时期形成了乡村政治的一对基本矛盾 :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不吻合的矛盾。这种结构上的矛盾导致了功能上的异化和士绅规避主流政治、新旧力量扌干格、农民对政治参与表现消极甚至敌视等一系列问题 ,使国家和基层社会的关系处于恶性发展之中。可以说 ,南京国民政府的村制变革给乡村政治带来了新变化 ,但没有带来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刘文颖 《理论界》2023,(1):81-87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了一种运动力量和停滞力量之间的较量。当社会结构、文化与个体在时间加速中能寻求一种平衡时,运动力量就会占据上风,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旦平衡失效,产生结构晶体化和文化凝固化现象,停滞力量就会超过运动力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自我感知都会产生相应影响,个体身份也会陷入不确定之中。这种较量背后实质上仍是资本逻辑的控制,处于控制下的个体只有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社会将全部剩余劳动投入等级制社会结构再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系统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徘徊。资本力量使剩余劳动投入到物质生产体系中,不断增殖扩张而诞生现代社会。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变革,其充满矛盾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作为资本增殖机器的社会经济结构,塑造了现代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产生了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性特质,并且展示为都市生活、品牌崇拜等现代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充满悖论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应当运用各种力量与手段,对西方式现代性扬其善抑其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耗散结构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非线性系统,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充满了非线性行为,而耗散结构是企业文化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企业处于一种开放的远离平衡的状态,耗散结构理论对于企业文化系统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要各企业同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人才的交流,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整个系统的有序性的增加大于无序性的增加,形成新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就能实现企业文化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克利福德·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为如何看待和解释中国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在研究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地方性知识的嵌入,促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自治的有效衔接,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以责任、妥协、宽容为特质的平衡与互动状态,使“乡政村治”这种民主治理的弹性结构更具有解释力与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孟子忧世论     
孟子忧世论胡发贵孟子生当战国。这是一个风云际会、沧桑巨变的时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周礼”与固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日趋崩溃瓦解,社会陷入严重的失范状态;逐鹿中原的连年征战,更使中原大地蒙上了一层血与火、暴力与死亡的恐怖阴影。社会将向何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内耗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耗是事物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下,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和作用互相抗衡和冲突,从而使各种有效力量相互抑制和抵销的现象,它瓦解和削弱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使事物产生游离和裂变,阻滞和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内耗的研究涉及许多哲学问题,下面仅就其中突出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系统效应与整体的非加和性  相似文献   

18.
价格运行的战略系统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系统。价格系统的最佳状态呈现耗散结构模式,这时它便有两大新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战略涨落回归性”。就是说,一旦战略系统处于这种耗散结构状态,外界的一般性干扰和内部的小涨落都对整个系统不起什么大作用,至多只能使它暂时偏离这个状态,但它很快就会自行回复到原状态。第二个显著特征是“吞并溶合性”,即指当价格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新疆维吾尔农村的封建庄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园制度是封建农村中的社会经济组织,也是封建社会土地占有形式之一,是伴随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和经济的技术之狭隘性、停滞性而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因此,庄园制度的存在,并不是某一民族特有的,而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辞海》“经济分册”第228页)可见,世界上许多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封建庄园制度。但是,在新疆广大维吾尔农村,一直到1949年前仍有不少封建庄园,在我国还不多见。封建地主庄园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兼并愈强。庄园愈大、庄园经济愈强。现根据解放初期调查成书的《南疆农村社会》(新疆人…  相似文献   

20.
清代会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整体结构的分散性。它主要表现为会党名目多,规模小,彼此间关联性不大,没有形成联合统一的组织体系。清代会党整体结构的这种分散性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是与会党结社的简易性有关,也是它为逃避清政府的追捕而有意更改名目所采取的一种策略。秘密会党整体结构的这种分散性,一方面使它难以被清政府彻底剿灭,而有利于它的长期生存;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的斗争水平,导致它在历次反清起事中难于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