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陆九渊做人之学探析刘辉平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中年以后讲学于贵溪象山,自号象山居土,故世称象山先生。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学的主旨,归根到底就是“做人之学”,其全部学术活动和思想都是围绕着“...  相似文献   

2.
一、心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学术界普遍认为,陆九渊所讲的心,“是与物质相对待的精神,与客观相对待的主观,和客体相对待的主体。”(王茂《论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载《论宋明理学》一书) 考察陆九渊的有关论述,上述结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在陆九渊看来,作为哲学范畴的“心”不是人的(尤其不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意识或观念,而是一种先天的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独立自存的伦理实体。他说,“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以下凡引出此书只注页码)“四端者,即此心也,”(第149页)“仁,人心也。”(第232页)所谓“本心”就是本体化和实体化的封建伦  相似文献   

3.
黄觉弘 《浙江社会科学》2022,(9):122-128+134+160
除《慈湖春秋解》十二卷外,《慈湖先生遗书》中还有一些《春秋》学专论。《慈湖春秋解》的内容、思想和解说方式与《杨氏易传》《慈湖诗传》如出一辙,具有高度一致性。《慈湖春秋解》的核心宗旨,一言以蔽之,即认为《春秋》乃“明道之书”,而“人心即道”。此论不仅仅为《春秋》所发,其实是杨简对群经宗旨的纲领性论断。陆九渊《大学春秋讲义》并没有真正表现出陆九渊的自身学术特色,杨简《慈湖春秋解》则带有很显著的个人心学烙印。《慈湖春秋解》是今存象山学派中仅见的《春秋》全经注解之作,解决了象山学派的《春秋》阐释问题,无疑为此派代表性著作,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时下研究朱熹道学派文学的论著不少,而对以陆九渊为首的南宋心学派文学却罕有人问津,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可谓缺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陈忻的《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一书对陆派心学颇有所得,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清理了该派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得出了中肯的结论。陆九渊开创的象山学派,或称“心学派”,并不以文学著称,但与朱熹道学派一样,他们也很关注文学。当然,他们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又深深打上理学的烙印,或者说是以理学(包括心学)的眼光和观念来审视和诠释文学的。陆九渊曾在贵溪象山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有《象山先生文集》二…  相似文献   

5.
一、哲人之路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南宋江西金溪青田人,其家是一个九世共爨的大家族,家道整肃,著闻州里。陆九渊聪明颖悟,性若天成,他在十三岁时对古人思想已有独到见解,并且治学趋向简易直捷。一日与其兄九龄讨论《论语》,他说:“夫子(孔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陆九渊集》第427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又九龄尝于窗下读程颐《易传》,至“艮其背”四句,反复诵读不已,陆九渊偶过其前,九龄问他:“汝看程正叔此段如何?”陆九渊回答:“终是不直截明白,‘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对于不易索解的《易经》艮卦卦辞,少年陆九渊作了一种似曾熟玩的透彻解释.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日宙”。陆九渊忽大省悟,说:“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中者也。”又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荆州日录》有三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一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其实质是冲破罗网,是人的解放。这种质疑批判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这是对理学"天即理"思想的批判,从"心即理"走出来,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抽象化、哲理化的结果。"道"无所不包,落实在人的视听言动之中则是一事一物,无不理明义精;三是"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陆九渊把"道"与"艺"完全划了等号,不仅"道"远远高于"艺",而且有取消"艺"的独立性、独特性之嫌。陆九渊强调了"艺"对人的精神提升、道德培养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8.
陆学方法散论□王伟民元儒吴澄说:“余每慨临川金溪之士,口有言辄尊陆子,及讯其底里,茫然不知陆子之学为何如。”①陆九渊自己也曾说:“某有积学在此,惜未有承担者。”②象山陆学到底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后人怎么就那样难以把握?其实象山常常强调指出,自己的学...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思想并非始终一贯,实有早中晚之演变。三十岁前为思想萌芽期,向往外王事功,志于著书立说、兼济天下。陆九渊遍读群经,得诸实践,在经学、理学等方面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然此时理论未定,与中晚年学术思想同异参半,两者不可等同视之。三十岁至四十九岁为成熟期,由外转内,重本轻末。陆九渊以《易经》中举,然仕途受挫,只好投身授徒讲学。由于思想内转、教法多样,引起朱陆之争、禅学之疑。五十岁及其以后为发展期,以孟子学为依归,修正中年之弊,内外兼修,明体达用,重视注经与为政。晚年陆九渊会同于朱熹,两者终成一致。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哲学想思就总体言,应归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一)是太极,而不是心为万物的本源。陆九渊肯是“太极”为万物的始祖,是世界万千现象的终极原因。他借用《周易》太极说,指明“太极”历经阴、阳五行的衍变,最终变出一个色彩班烂的物质世界,而阴阳、五行、万物一本於“太极”。“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与朱元晦书》《陆九渊集》,卷二)。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本心”观念有很强的实践指向,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有所忽视之处。陆九渊十分关注道德意识与道德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孟子以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体现出陆九渊发明本心和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的一致性,从而体现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改善民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端木埰《宋词赏心录》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4,(8):127-131
关于晚清影响一时的“重拙大”词学思想 ,学术界多从王鹏运、况周颐溯其源流。其实 ,端木编选的《宋词赏心录》及相其相关评点 ,已经蕴含了“重拙大”的词学理念。端木及其《宋词赏心录》不仅影响了王鹏运、况周颐有关“重拙大”的词学理论 ,而且对此后的词学选本如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亦产生了影响 ,在晚清浙西与常州两派的交融中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 ,是晚清词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陆象山宇宙论漫议□吴定安南宋中早期,江西省金溪县出了一个钦奇磊落天份极高的人物,他便是陆九渊,因后来讲学象山,人称象山先生。他于孔学中另辟天地,独树一帜,创立了“心学”。心学亦属理学范畴,但它与朱熹之“理学”却大异其旨。长期以来,学者多注意陆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主要是从本体论及工夫论两方面论述的。其本体论主张“君子以理制事”、“圣人作《易》”、“数即理”、“极亦此理” ,以理释易 ,以心释理 ,此心即是“圣人之心” ,把《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这是陆易的主体。其工夫论 ,与“本心”相应 ,是“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二者是中国易学哲学化的重要环节 ,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儒家一贯立场 ,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然而“道”在其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心、理关系,还是道、器关系,其中都包含着对“道”作为本体的论述。“道”的本质是心,“道”包含了“心即理”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概括了他本体论的全部思想。然而人们在研究陆九渊的思想时,往往忽视对“道”的分析;或者从宋明理学的一般常识出发,把道等同于“理”。这也是对陆九渊本体论思想的性质往往搞不清楚的原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宋会要辑稿》中发现司马光《手录》佚文一则 ,刊于《晋阳学刊》 ,近又在该书中找到一条佚文 ,照录于下。范景仁乞致仕录范蜀公乞致仕 ,章四上 ,未允。第五章言 :臣所怀有可去者二 :谓言青苗不见听 ,一可去 ;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 ,二可去。章既上 ,遂得请。景仁曰 :“吾前举苏轼充谏官 ,后举孔文仲贤良方正 ,可谓无负于朝廷矣。”乃上奏乞致仕 ,仍乞不迁官 ,以赎二人之罪。又景仁五章请致仕 ,且辩苏轼、孔文仲之无罪 ,语颇侵介甫 ,介甫怒 ,故不迁官 ,具命蔡仲远为责词 ,有“诋欺要君”之语。介甫犹不快 ,更命王胜之 ,介甫自加改定 ,…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心学大师陆象山诞辰860周年之际,金溪作家、学者吴文丁先生所著的《陆九渊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一书,日前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本心、同心、蔽心、洗心4卷、16章、共30万字,从纵横两个方面叙述了陆象山的生平事迹,心灵历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继朱熹之后又一位对儒学有重大发展并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维护儒家人本主义的精神出发,决心重新建构新儒学思想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以超党派的学术价值观,对朱熹与陆九渊的学说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与评价,表现了他“返本求真”、力图刷新原始儒家学说和革新宋明理学的学术立场与态度。本文试图重新认识王阳明关于朱陆学术评价所表现出的学术旨趣,探讨阳明学与朱子学、象山学的联系与区别,打破历来人们对阳明学的传统偏见,再现阳明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构建一个可以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体系。在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的背景下,陆九渊不可避免地要与禅师道士交往。陆九渊与佛道交往为其思想的形成储藏了丰富的营养,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资料。陆九渊对佛道的利用与吸收是全面性的,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及修养方法等方面。陆九渊站在维护三教所均有者与承续孟子道统的立场上,主张三教会通,吸收佛道的思想,以道外无事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心性观及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为纲要建立了融通儒释道三教的心学体系,成为儒家主张三教可以合一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在陆九渊的思辨结构中,当“心”设置自己的对立面——“物”以后,“物”还需要回到“心”那里去,使“心”与“物”达到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也便是“格物明心”的过程。于是,在陆九渊的哲学思辨结构中,便展开了关于“格物”、“知行”等认识问题的论证。本文仅就陆九渊“格物”学说作一探讨。 倘依陆九渊的哲学思辨结构,是毋需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去体认“本心”的,而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自己体认“吾心”。然而,当陆九渊在构筑其思辨结构时,“本心”不得不设置一个自己的对立面,这便是“物”。因此,如何使“物”与“心”消除对立,达到统一,便提出了“格物致知”的问题。所以,“格物致知”在陆九渊的哲学思辨结构中,并不是多余和累赘,而是其构筑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