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 ,是江泽民一系列思想中最具有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时代体现。与时俱进是不断创新的实践前提 ,不断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两者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 ,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长点及其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善于从总结历史中开拓前进,是贯穿《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论,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思考党和国家发展理论、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的一个显著的思维和实践特点。本文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加深认识江泽民同志的理论建树和领导风范。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难点。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工作者素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时效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把一至三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花大力气研读原著,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在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要在真学上下功夫,并用于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江泽民文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好这一重大原则问题,要从认真学…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文选》闪耀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要认真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着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江泽民文选》理论体系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精辟论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历史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三代卓越领导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  相似文献   

9.
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 ,其自由资本主义部分 ,一般都照搬《资本论》3卷的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和改变的必要性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不仅要体现在社会主义部分 ,而且也必须体现在其资本主义部分 ,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体系 ,使之能够帮助人们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永振 《理论界》2008,1(4):19-20
从《江泽民文选》可以清晰地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酝酿(1989年6月-2000年1月)、提出并走向戍熟(2000年2月-2001年7月)和丰富发展(2001年8月-2002年11月)这样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文选》是最深刻最全面最生动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清晰地记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从1989年6月———2000年2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孕育时期;从2000年2月———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提出的阶段;从2001年7月———2002年11月,是江泽民同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阶段。“三个代表”开始由一个重要论断发展成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经历了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伟大历程。我们党进行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贯穿于近90年奋斗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在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带领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长期执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江泽民同志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分析:“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源于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文选》中对“创新”问题有大量的论述,文章标题中包含:有“创新”一词的就有7篇。从文章的内容看,早期文章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而后期文章则更多探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问题,并进而涉及到理论创新乃至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民办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为促进我国公、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就民办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方法论 ,也是我们党长期的优良作风。在《毛泽东思想概论》理论教学中 ,我们也必须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实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2007年5月26日,由《云梦学刊》和《社会科学报》联合主办的“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报》《新华书摘》等单位的三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7.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加强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哲学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在《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些提法吻合,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民主与哲学的解放"专栏,就"党内民主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8期第44~51页)、"发展基层民主"(详见本刊2010年第9期第47~58页)、"学习型政党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34~44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组织笔谈。本期遴选推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题,约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刊登《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原文及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四川社科界》2006,(7):43-43
8月17日上午,宜宾市社科界召开学习宣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市级机关、大专院校、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团长、市社科联副主席刘大桥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市社科联副主席肖金虎主持。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是坚持先进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客观层面考察,文化因素是灵魂和核心,其广度覆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空间,其深度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生产力的要素中最根本的是人和物。人是文化“化”人的结果,人化自己的结果。物是文化人化自然的结果,文化物“化”的结果。生产力的灵魂和核心内容是文化。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本质上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它来源于党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历经了“高校扩招”的喧哗之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由一个陌生的名词演化成一种既定现实并已经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之后,讨论它的特征并不是简单的总结或无甚意义的回顾。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会是一个短暂的开始或终结,而是一个漫长的持续过程。当我们踏上“大众化”之路时,事实上就意味着我们将要面临众多的“大众化后”问题,因此,不断对它进行谨慎的思考是必需的。无论我们怎样定义现代教育,或者现代教育发生了什么性质的变化,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教育必须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